久久精品少妇黄色片,亚洲日韩欧美视频,人妻中文无码精品,人妻视频中文字幕一区

<u id="qz5av"><form id="qz5av"></form></u>
<font id="qz5av"><noscript id="qz5av"></noscript></font>
    1. <ruby id="qz5av"></ruby>
        <source id="qz5av"></source>

          1. 您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 : 首頁 > 幸福永州 > 瀟湘文化 > 石刻書法
            分享到:
            石刻書法
            • 2022-11-05 11:35
            • 來源: 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
            • 發(fā)布機構(gòu):網(wǎng)站運維中心
            • 【字體:   

            永州是湖南最早出現(xiàn)摩崖石刻的地方,《湖南省志·歷代碑刻》把秦人在零陵承平洞的題名“貞實來游”列為第一。清康熙《永州府志》載:“承平洞,去城(零陵古城)南百里,林泉深僻?!鼻宓拦狻队乐莞尽份d:“秦始皇時,有周貞實者遁居澹巖,常來此峽口。有石如掌,有‘貞實來游’四字?!倍r也有“回中”二字石刻遺存,被認(rèn)為是周貞實所為。這是永州石刻的最早萌芽。漢代文學(xué)家蔡邑避難永州,在境內(nèi)留下年代較早的一批書法石刻;唐代道州刺史、文學(xué)家元結(jié)撰《大唐中興頌》,由大書法家顏真卿楷書刻碑于祁陽浯溪,吸引眾多名流、書家慕名前來題銘賦詩。因為地處湘江上游,接壤桂林,當(dāng)交通要沖,自古流寓者眾多。加之瀟湘二水在境內(nèi)匯合,山川秀麗,風(fēng)景優(yōu)美,歷代文人雅士留下無數(shù)詩文墨寶。另有鄉(xiāng)賢嗣起,傳承遺風(fēng),摩崖石刻,最是豐富。特別是唐宋以來的摩崖石刻,堪稱全國之最。境內(nèi)摩崖石刻現(xiàn)存總量不完全統(tǒng)計近2000方,僅浯溪一地就有歷代石刻505通。

            永州書法藝術(shù)在唐代和清代分別涌現(xiàn)出零陵僧懷素與道州何紹基兩座高峰。懷素以草書聞名于世,與張旭并稱“顛張醉素”,其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fēng),隨手萬變。書法率意顛逸,千變?nèi)f化,法度具備,北京大學(xué)教授、引碑入草開創(chuàng)者的李志敏評價:“懷素的草書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氣”。當(dāng)代偉人、“中國二十世紀(jì)十大杰出書家”毛澤東,對懷素草書情有獨鐘,“時常披閱”今世界深得懷素草書精髓的第一人。何紹基是清代杰出的書法家,享“有清二百余年一人”稱譽,其8歲隨父宦游入京,在世五次回鄉(xiāng),吟詩撰文、書丹刻石,于故土留墨頗多,對永州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深有影響。


            第一節(jié) 浯溪碑林


            浯溪碑林位于永州市祁陽縣城西南部湘江大橋南端的浯溪公園內(nèi),距離永州市區(qū)30公里。此處蒼崖石壁,瀕臨湘江,巍然突兀,連綿78米,最高處撥地30余米,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處。唐代道州刺史元結(jié)撰文、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鐫刻于江岸崖的《大唐中興頌》碑,開啟了浯溪碑林的序幕,此碑因文奇、字奇、石奇被后人譽為“三絕碑”。此后,歷代文人雅士到此游覽,題詩作賦,銘刻石上,使之成為國內(nèi)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碑林。目前保存石刻505方,是研究碑石文化的一個寶庫。除元結(jié)《大唐中興頌》、“浯溪三銘”外,還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的《浯溪詩》和著名文學(xué)家黃庭堅的長詩《書摩崖碑石》及清人何紹基、吳大徵等名家題名刻石的浯溪“新三銘”等,以及清代越南使者途經(jīng)此地留下的刻石四塊。1996年后,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陶鑄的《東風(fēng)》詩碑和《踏莎行》詞碑相繼在此樹立,千年古跡更添勝景。

            一、碑林創(chuàng)始

            唐代杰出散文家、詩人元結(jié),于代宗廣德元年(763)被任命為道州刺史,永泰元年(765)罷任,次年再任道州刺史。大歷二年(767)二月從潭州都督府返道州,舟經(jīng)祁陽阻水,泊舟登岸暫寓。因愛此處幽勝,遂將一條“北匯于湘”的無名小溪命名“浯溪”,意在“旌吾獨有”,并撰寫《浯溪銘》記之,浯溪得名從此始。元結(jié)又將“浯溪東北廿余丈”的“怪石”命名“峿臺”,撰《峿臺銘》;還在溪口“高六十余尺”的異石“上筑一亭堂,命名“吾庼”,撰《吾庼銘》。在此安家,經(jīng)營“三吾勝境”。返任后,將三銘交篆書名家季康、瞿令問、袁滋分別用玉箸篆、懸針篆、鐘鼎篆書寫,并刻于浯溪崖壁上。從此有了“三吾”之名。三吾碑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特別是唐相袁滋書寫的《吾亭銘》碑,現(xiàn)為國家文物局列為一級石刻,視為“國寶”。大歷三年四月,元結(jié)晉授廣西容管經(jīng)略使,即容州都督府經(jīng)略使。他接到任職通知后,將母、妻、子全部留在浯溪,自己只身赴任容州。當(dāng)時,容州一帶少數(shù)民族正在鬧事,大部分州縣均被攻占。在這種情況下,元結(jié)不顧個人安危,“深入猺峒,親自撫喻,六旬而收復(fù)八州”。大歷四年四月,元結(jié)母親病逝。于是,元結(jié)在向朝廷上《讓容州表》后,即奔喪回到祁陽浯溪,為母親守制三年。到大歷六年(771),元結(jié)守制期滿,繼續(xù)在浯溪從事營建和刻石。特別是這年四至六月,大書法家顏真卿來浯溪看望元結(jié),并為元結(jié)大書《大唐中興頌》刻于磨崖,最后奠定了浯溪在中國書法史上和中國石刻史上的崇高地位。

            二、摩崖精華

            唐刻《大唐中興頌》碑為浯溪摩崖之精華。此處崖壁寬廣120平方米,中興碑高3.2米,寬3.3米,全幅面積10.56平方米。書從左起,21行,每行20空,除去空格,共332字。每字直徑約15公分。顏真卿寫頌時下筆激越高昂,氣勢磅礴,字字剛正雄偉,氣度恢宏,精神內(nèi)蘊,字里行間充滿剛毅之氣,使中興碑成為魯公生平得意之筆,被譽為“宇宙杰作”,致使后人“百拜不能休”。清乾隆帝見到拓片,便視為“天球拱璧”。后人為保護摩崖三絕,自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始,已經(jīng)六次修建“三絕堂”。

            《中興頌》之后1200余年來,歷代文人雅士,接踵而至,運筆抒懷,吟詩作賦,摩崖刻石,使浯溪滿山皆字,無石不詩。最早慕名游覽浯溪并留下題記的文化名人,是累官至工部郎中的唐代詩人皇甫湜。唐憲宗元和五年(810),皇甫湜游浯溪,寫下無題詩一首,后刻于浯溪石崖。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十二月二十五日,李諒以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身份,偕桂管都防御、觀察、處署等史,舟行守湖南永州,游覽浯溪,作詩《舟過浯溪懷古》刻石記之。宋代杰出的書法家米芾,24歲時游歷浯溪,觀瞻了《大唐中興頌》碑以后,作《題摩崖詩》留銘于此。宋神宗熙寧八年(1104),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自鄂州赴宜州謫所,途經(jīng)浯溪,“徘徊崖次”,久久不去,題七言長詩十四韻《書摩崖碑后有序》刻碑。黃刻運筆圓勁蒼老,古茂清遒,“深得蘭亭風(fēng)韻”,自稱“佳詩妙墨”。

            清同治元年(1862),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游浯溪,步山谷詩韻,作《題摩崖中興頌碑詩并跋》,刊于黃碑右側(cè),行楷,顏體,世推為“顏后第一”。清光緒十九年(1893),著名書法家、金石學(xué)家吳大雨中游浯溪,讀中興頌,也次出山谷詩韻作長詩,刻于何碑之右側(cè)。楷體,書法秀勁,至此,顏、米、黃、何、吳等一代代宗師、碩大無朋的真跡寶卷,一字兒排開,成為浯溪的一道亮麗風(fēng)景。加上其他大家的翰墨,僅在此120平方米的摩崖上,就有名刻95方,使之成為書法精品的薈萃地,群星璀璨,美不勝收,形成一個永久性的詩展、書展圣殿,舉世絕無僅有。

            三、迷人勝跡

            (一)鏡石含暉

            據(jù)說是元結(jié)安裝的石頭鏡子,高0.46米,寬0.8米,烏黑而光滑,抹之以水,能照人面、照人心,還能照見唐宮肝膽。明代尚書楊廉詩:“此石曾將獻鳳池,賜還仍對次山碑;分明照見唐家事,不向旁人說是非。”清湯鍔詩:“一檻凌空架石臺,千年神物壯溪隈。游人莫作渾然看,也向唐宮照膽來?!鼻逶对姡骸颁聪R石光可愛,立向荒山照世界,照盡東西南北人,鏡里依舊無人在。五十年前臨汝郎,白頭再照心悲傷,恰有一言向鏡訴,照儂肝膽還如故?!边€有清代越南使者《鏡石詩刻》4方,如鄭懷德詩:“地毓浯溪秀,山開鏡石名,莫教塵蘚污,留照往來情?!币饬x非凡。

            (二)鎮(zhèn)妖符

            在鏡石頂上高崖刻的直徑2.7米,深17厘米的“鎮(zhèn)妖夬符“,是宋代都官員外郎柳應(yīng)辰的“心記符”,又叫“柳押符”。原是《易經(jīng)》64卦的“夬”卦,有“決裂”即以剛決柔,以正壓邪之意。傳說甲寅歲柳應(yīng)辰泊舟浯溪,夜有妖登舟作孽,柳急書“夬”符于魔掌,頓時電閃雷鳴,妖不見了。次早“夬”符出現(xiàn)在崖壁,柳公便刻石以鎮(zhèn)之,還附詩曰:“浯溪石在大江邊,心記閑將此處鐫,向后有人來屈指,四千六百甲寅年?!鳖A(yù)告此符能萬古長存。從此,浯溪妖魔絕跡,游人覽勝平安無事。

            (三)呂仙壽屏

            鑲嵌在“鎮(zhèn)妖符”左側(cè)崖壁的“呂仙壽屏”,高160厘米,寬72厘米。是呂洞賓書刻的篆書異體“壽”字碑,它包含著日、月、星,天、地、人,金、木、水、火、土,陰、陽兩儀,永、世、公、侯,福、祿、壽三星拱照等6句話20多個字,給予人們美好的祝愿。還有“右堂區(qū)”有一長1.5米、寬0.7米、厚0.3米的船形巨石,可以敲出金屬般響聲,叫“石韻金音”。相傳元結(jié)曾在此自吟《清廉美曲》,宣揚“全德”、“全行”,堅持“忠、直、方、正”,反對為“求權(quán)”、“求貴”而“曲、圓、奸、媚”。引來百鳥鳴琴,百花笑顏,松聲和韻,浪聲拍板,韓湘子也來吹笛伴奏。

            (四)窊尊夜月

            還有更神奇的美麗傳說“窊尊夜月”的故事;元結(jié)在峿臺石巔鑿一“可容斗酒”的窊尊,每逢晴夜,常與好友顏真卿等人,圍坐暢飲、賦詩、賞月。但酒不能繼,山神便引湘水入尊變成醇漿,使“窊尊無底不愁空”。后有酒妖盜尊,呂仙為之劈妖。如今窊尊石上還留有呂仙劍劃,酒妖的足跡和臀部、睪丸印痕,自然天成,活龍活現(xiàn)。往往引人捧腹大笑之后又轉(zhuǎn)入沉思:這忠、直、方、正的元結(jié)和忠義大節(jié)的顏真卿,有山神為之供酒,又有呂仙為之劈妖,千多年來還留下如此美談,難能可貴!

            四、浯溪保護

            浯溪碑林經(jīng)歷千年風(fēng)雨之侵蝕,近代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寇鐵蹄之踐踏,復(fù)經(jīng)“文革”十年之浩劫,破壞較重。為保護浯溪摩崖,祁陽縣政府設(shè)立了浯溪文物管理所。1988年,“浯溪摩崖石刻”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縣政府設(shè)立了浯溪文物管理處。經(jīng)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查明自唐大歷二年(767)至民國九年(1920)猶存300多人的詩、詞、書、畫、題詞石刻(包括活碑、殘碑505方,其中唐代30方,宋代113方,元代5方,明代78方,清代88方(包括安南——越南使臣詩5方),民國9方,還有時代不明的182方。

            1996年,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陶鑄的《東風(fēng)》詩碑,樹立于浯溪峿臺南面山麓下的陶鑄銅像左側(cè)山坡上。此為新中國成立后浯溪之第一碑。1998年,又在《東風(fēng)》詩碑右側(cè),樹立陶鑄《踏莎行》詞碑。


            第二節(jié) 石刻擷英


            清代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記載,永州摩崖石刻景地共有26處:含暉巖、窳樽、九疑山、陽華巖、寒亭、朝陽巖、浯溪、華嚴(yán)巖、鈷鉧潭、群玉山、澹巖、火星巖、九龍巖、三門洞、暖谷、石角山、幽巖、五峰巖、肖巖、獅子巖、萬石山、月巖、柳巖、烏符山、駕鶴峰、自然屏。據(jù)永州市文物處統(tǒng)計,境內(nèi)摩崖石刻景地尚有零陵福仙巖,冷水灘黃陽司,祁陽雷澤洞、棲真巖、隱仙巖,東安沉香庵、諸葛嶺,雙牌渠清巖,寧遠逍遙巖、象巖、無為洞、飛龍巖、紫霞巖,道縣中郎巖、狀元山、龍珠洞、華巖,江華秦巖、寶山巖,江永層巖、月陂、麒麟巖、同巖等處。目前,除浯溪碑林外,永州市還有4處摩崖石刻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被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華巖石刻。陽華巖摩崖石刻位于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zhèn)竹元寨村回山腳下,其山勢向陽,陡峭如劈,中有石磬,下有寒泉,風(fēng)景宜人,自古有“九疑萬峰,不如陽華”的美譽。唐永泰二年(766),時任道州刺史的元結(jié)巡視江華,游玩至此,乘興而作《陽華巖銘有序》:“道州江華縣東南六七里有回山,南面峻秀下有大巖,巖當(dāng)陽端,故以陽華名之。吾游處山林幾三十年,所見泉石如陽華殊異而可家者未有也,故作銘稱之。”唐代書法家、江華縣令瞿令問以隸、篆、籀三種字體同時書寫并刻之摩巖,石刻長290厘米,寬73厘米,世稱“三體碑”,以為名跡。自此,宋、元、明、清歷代文人騷客來此訪問,詠題甚多,沿襲題刻,蔚為大觀。陽華巖石刻現(xiàn)存唐、宋、元、明、清石刻共42方,其中唐宋碑刻38方,大者高2米、寬1米,小者0.3米見方。書體有大小篆、隸、楷、行、草、籀,內(nèi)容為題記、游記、述事、詩詞、圖銘等。比較獨特的是宋代安圭的《道州江華縣陽華巖圖并序》,高0.93米,寬1.13米,上部為篆體圖題,中部為陽華巖地理形勢圖,下部為楷體圖序,44行,每行15字,描繪了陽華巖20余處自然景觀。2006年,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陽巖石刻。朝陽巖石刻位于零陵古城瀟水西岸朝陽巖內(nèi)。朝陽巖亦名西巖,景色佳異。巖上有山,名零虛山。每當(dāng)旭日初升,云蒸霞蔚,成古郡名勝“朝陽旭日”,為永州八景之一。唐永泰六年(765),道州刺史元結(jié)詣都計兵,途經(jīng)朝陽巖,喜其山水佳勝,因其巖口東向,命名為“朝陽巖”,并作《朝陽巖銘》和《朝陽巖詩》勒于石上。因元結(jié)盛名,巖名大著。唐代文學(xué)家柳宗元謫居永州,卜居愚溪,常游朝陽巖,寫下了《江雪》《漁翁》《游朝陽巖遂登西亭二十韻》等詩。元、柳后,歷代名人慕名而至。唐初創(chuàng)茆閣,明建“元刺史祠”(“寓賢祠”),主祀元結(jié)、柳宗元、黃庭堅等名人賢士。清咸豐年間,永州知府楊翰在上洞建“篆石亭”。在朝陽巖留詩題記的歷代名人,唐有元結(jié)、柳宗元、李坦,宋有黃庭堅、周敦頤、邢恕、張子諒,明有徐霞客,清至民國以來王夫之、何紹基、吳大澂、楊翰、鄧守之、林紹年、譚延闿等。朝陽巖石刻現(xiàn)存136方,碑刻書體有篆、隸、楷、行、行草、狂草,諸體俱全,風(fēng)格多樣,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價值。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淡巖石刻。淡巖石刻位于零陵區(qū)富家橋鎮(zhèn)富家橋村淡山腳下淡巖內(nèi)。淡巖亦名淡山巖,因淡氏居其下,或因其地宜淡竹,故名。淡巖風(fēng)景秀麗,每當(dāng)中秋佳節(jié),皓月當(dāng)空,皎潔的月光穿過巖頂?shù)奶烊皇瓷淙霂r內(nèi),照亮月臺,形成半圓形狀,為“淡巖秋月”,系古“永州八景”之一。淡巖摩崖石刻眾多,其年代最早可追溯至秦代,現(xiàn)發(fā)現(xiàn)有年代可考的最早石刻是宋熙寧七年(1074)的《柳應(yīng)辰記》。宋崇寧三年(1104)黃庭堅游淡巖寫下了《淡山巖詩》二首,并發(fā)出“永州淡巖天下稀”之感嘆。自此,歷代文人名士摩肩接蹱,紛至沓來,淡巖石刻也日漸增多。宋有柳應(yīng)辰、黃庭堅、周敦頤、張子諒、鄒昌齡、李建中、宋迪、范祖禹、楊萬里、衛(wèi)樵,明有徐霞客、張勉學(xué)、王泮、顧璘,清有楊翰、蕭昌熾、周崇傅,民國有韋榮昌等人游淡巖并撰文題刻。淡巖石刻,文獻記載的共有206方,其中宋代152塊,元代2塊,明代28塊,清代24塊。現(xiàn)存出露于外、人可觀之的有35塊。碑刻書體有篆、隸、楷、行、草,諸體俱全,風(fēng)格多樣,具有甚高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價值。2013年,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月巖石刻。月巖石刻位于道縣清塘鎮(zhèn)月巖村月巖內(nèi)。明王會《月巖圖記》稱:“自東望之如月上弦,西而望之如月下弦,就中望之,則又如月之望。隨行進退,盈虧異狀,俗以其形象月,故呼為月巖。好事者奇之,以為太極呈象,若河之圖、洛之書?!北彼握軐W(xué)家周敦頤故里在洞外東約4公里處。后人傳其幼時在此游息、悟道。舊建有周子讀書亭,又稱濂溪書堂、月巖亭,供奉周敦頤神位。南宋時,趙汝誼在此禱雨,留下題名:“漢國趙汝誼,天水趙賡,南郡章穎,禱雨道過穿巖。方暑,如坐廣廈。遍覽洞石,賞其瑰異。 淳熙己亥秋戊子?!边@是月巖摩崖的最早石刻。以后慕名而至者,題刻甚眾,多以周敦頤、理學(xué)、《太極圖說》為主題,今存摩崖石刻63通,留存的題刻有“廣寒深處”“清虛洞”“風(fēng)月長新”“如月之中”“渾然太極”“豁然貫通”“道在其中”“理學(xué)淵源”“參悟道真”“悟道先跡”“乾坤別境”“渾涵造化”“鴻漾一竅”“先天道體”“上弦月”“下弦月”“望月”“月巖”“太極巖”等。落款年號有南宋“淳熙”“景定”,明“正德”“嘉靖”“萬歷”等。2013年與濂溪故里一道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龍巖石刻。九龍巖石刻位于東安縣蘆洪市鎮(zhèn)東九龍巖,有北宋至清各種名人石刻43方,其中宋石刻達30方。最早的一方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東安縣令張?zhí)晁},距今已1100多年,記載了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平將寇”)和“蘆洪置司”的重大史實,對研究東安政史和建置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補史價值。宋景佑初(1034),僧人元喜入九龍巖建寺,但無寺名。宋治平元年(1064),九龍巖寺賜名壽圣院。宋治平四年(1067)五月七日,周敦頤游九龍巖,題摩巖。宋熙寧六年(1068)五月五日,蔣忱作《九龍巖記》,周敦頤書丹上石。壽圣院塑佛像。宋熙寧九年(1076)詩人陶弼游九龍巖,題詩。宋元豐三年(1080)曾布率家眷游九龍巖,題名巖壁。宋紹圣甲戌年(1094),零陵郡府判阮之武題詩九龍巖。宋紹興元年(1131),胡寅、胡寧、胡宏題九龍巖。明萬歷三年(1575),東安縣令黃巖題詩。清嘉慶辛未年(1811),王渭題名九龍巖,此為最后一方石刻。九龍巖石刻多名人真跡,是文學(xué)、金石書法研究的重要資料,對研究地方歷史和文化,有證史、補史、正史的價值。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層巖石刻。層巖摩崖石刻位于江永縣瀟浦鎮(zhèn)紅山村洞上組層巖內(nèi)。此巖屬石灰?guī)r溶洞,洞口北向,高20米、寬30米、深300余米,空曠若廳。有澗自巖中出,流水淙淙,橫紆如帶?!皩訋r疊翠”為古江永八景之一。舊時邑人曾避亂其中。巖口石壁上存宋至清石刻,其中有字碑36方、無字碑10方,含“層巖疊翠”“胸羅萬象”等題刻及詩詞、游記等。書體包括篆、隸、楷、行、草等,年代最早為北宋治平四年(1067)的《何懷寶記》。目前,保存較為完整、較好的是洞口處的“層巖疊翠”“胸羅萬象”及洞內(nèi)“層巖”等數(shù)十方碑刻。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寒亭暖谷石刻。寒亭暖谷石刻位于湖南省江華縣沱江鎮(zhèn)老縣村蔣家山,被稱為“江華石刻書法之長廊”。唐永泰二年(766),江華縣令瞿令問筑亭,道州刺史元結(jié)作《寒亭記》,摩刻于亭后。宋治平四年(1067)邑尉李成凡、知縣蔣祺游寒亭,于亭西見一谷,命人掘之,見一洞,陪同人蔣之奇命名為“暖谷”,并作銘摩刻以記之。明,江華教諭滕元慶之摩刻為“乾坤辟混沌,洞上列亭幽,獨秀云山里,清風(fēng)萬古秋”。故稱“寒亭秋色”。自唐以來,文人學(xué)士留下石刻近70方,大多數(shù)保存完好,清晰可辨。至今,寒亭暖谷石刻已有900余年的歷史,其分布較集中,大小不一,形式各異,最大的3平方米,最小的0.2平方米。從書法看,集真、草、篆、隸于一體,成為書法藝術(shù)展示之長廊。其文體集游記、銘、序、詩、詞之大成,頗見風(fēng)采。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枧摩崖造像、石刻。石枧摩崖造像、石刻位于江永縣城南35公里的桃川鎮(zhèn)石枧村,石窟面積為162.3平方米?,F(xiàn)存石窟佛造像共48個、信士捐贈的石雕像4座、石刻構(gòu)件的雕花香爐3個、原雄山寺建筑柱礎(chǔ)4個,其中兩個有銘文記載。碑刻3方,其中摩崖石刻2方(分別為南宋建炎二年(1128)的《重修雄山寺記》和元至正三年(1343)的《重修石佛雄山寺記》。第三方為豎立的重修募捐石碑。據(jù)考證,石枧摩崖造像、石刻建鑿于五代十國時期,由一個名叫“周金壘”的王妃出資,鑿于一座高約40米的雄山之崖。佛龕為拱券形,以居中最高大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護法”主佛龕為中心,其余相對較小的佛龕,對稱分布在主佛龕的兩旁。主佛右手邊有落款為南宋建炎二年的《重修雄山寺碑記》摩崖石刻,左手邊有落款為元代至正三年的《重修石佛雄山寺碑記》石刻。另有清同治年間(1862-1875)《重修雄山寺募捐功德碑》記載,住持妙光主持對寺窟進行了一次大修。石枧摩崖造像、石刻是我國最南邊的大型摩崖造像、石刻,對研究我國南方地區(qū)佛像考古具有重要價值。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七祖誕會碑序》石刻?!镀咦嬲Q會碑序》石刻位于雙牌縣陽明山寺,清道光九年(1829)九月立,撰書者不詳。碑序文曰:“從來有千古不朽之人,心為千古不朽之計;而有千古不朽之計,愈知重千古不朽之人。如我山始祖明性公自空,法派南岳,道繼曹溪,嗣徒七祖秀峰禪師,明正德七年十月初二亥時誕生。其時星辰燦爛,祥光滿室。是月也,天酒偷來到處楓人都醉,嶺梅踏去一只鐵腳不寒。泊乎正果修成,肉身坐化,遐邇咸欽,士民共戴,人趁陽春而介壽,客隨龍會以來朝。歷久彌新,奚煩再計,然而黃葉止啼,塵世固沾恩于不盡,衣缽給眾僧裔,亦食福于無疆。取還來敢忘厥本,裔可得居福地,共住法天,緣立勝會,合置腴田,聊共瓜果之需,永作嵩祝之慶。庶幾,田為壽田,長與崗陵而立峙,佛即壽佛,更偕天地以長昭。爰勒金石,永垂不朽矣!”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玉琯巖石刻。玉琯巖位于寧遠縣九嶷山古舜帝廟遺址側(cè)旁,青山環(huán)繞的平疇中突兀著一座玲瓏小山,怪石林立,古木郁蔥,活脫脫一個天然盆景。傳說,漢哀帝時期,零陵文學(xué)(“文學(xué)”系漢代官名)奚景在這座小山的一個巖洞里發(fā)現(xiàn)了12支玉琯(古樂器),認(rèn)為是舜帝南巡留下的遺物,獻給朝廷,于是此地得名“玉琯巖”。此后,文人騷客來舜帝廟憑吊,都會到玉琯巖游覽,多有留銘題刻,至今保存有宋代至清代的摩崖碑刻有24方,近代名家名人摩崖碑刻108方。碑刻中楷、行、篆、隸、草5種字體齊全。巖洞正前方,有宋代著名書法家方信儒所書“九疑山”三個大字,三字平均高度為1.2米,筆力遒勁,金鉤鐵劃,筆劃雕刻之深十分罕見。在“九疑山”碑刻左側(cè),刻有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xué)家蔡邕撰寫的《九疑山銘》,為南宋淳祐六年仿漢隸書法名家李挺祖補刻。在玉琯巖右邊的石壁上,還有一塊目前全國摩崖石刻中絕無僅有的“蠅頭小楷”石刻,二尺見方的石壁上雕刻了一篇祭文和《玉琯巖懷古》等四首詩,共750多個字,書寫秀麗精妙,刻工舒展精細(xì)。

            月陂亭石刻。月陂亭是江永縣上甘棠村南側(cè)的一處天然石亭,位于通向兩廣地的古驛道上。由于地形奇特,依山傍水,與隔河的寺、樓、閣、臺相映成景。這里既是過往行人的最佳休憩地,也是村里文人吟詩作賦的好地方,是鐫錄名言、記述要事的檔案庫?,F(xiàn)存摩崖碑刻27塊,其中唐朝碑刻1塊,宋朝刻5塊,元明清碑刻20塊,無字碑1塊。"月陂亭"三字,系村人"文昌社會公鐫于光緒三十二年"?!断荣t嘉言事親》碑,為光緒三十年周道臣錄,以勸人為善,勸人為孝。有詩云:"出身恩重豈能忘,禽有慈鳥獸有羊,為子若還忘孝養(yǎng),縱后人類是豺狼。"《頌彭公平瑤功德歌》撰于明洪武三年,是研究瑤族起義斗爭史的寶貴資料?!缎藿ú藉瓨虮洝罚涗浟诵藿ㄟ@座古橋的時間和捐款人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真實史料。"忠孝廉節(jié)"四字石刻,最為猷勁壯觀,引人注目。這四個字出自南宋大臣文天祥手跡,清乾隆二十八年永明縣正堂黃平王偉士臨刻于石壁,每字寬1.3米,高1.8米。

            含暉巖石刻。含暉巖位于道縣城郊上關(guān)鄉(xiāng)白石巖村,瀕臨瀟水,巖洞如屋,有東、西兩洞門,西洞門石壁上題刻“金華洞”三字,系唐代道州刺史薛景晦所刻。薛景晦取“山水含清暉”之意,又將其命名為含暉巖,并修書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被貶連州刺史的劉禹錫求得《含暉洞述》一文。因洞門臨瀟水,居高臨下,如臨江石樓,河水碧綠緩流,河面清幽如鏡,巖體為白色,故有古人陰刻“白石樓”,大字穩(wěn)健,小字“行草”注解。洞內(nèi)有多處唐宋題刻,如“周敦頤同鄰人蔣瓘陳賡歐陽麗治平四年三月六日同游道州含暉巖”,二十八個字,大大提升了巖洞的名氣。明嘉靖戊子年秋陳京刻“風(fēng)清水寒”四字,陽雕突出,字體圓潤飽滿,莊重穩(wěn)正。又有戊戌年秋南海許瑛書“寒巖”二字,字體舒曼,酣暢淋漓。洞前臨瀟水一面,“水天一色”四字,傳為漢代蔡邕書刻,字大二尺許,是迄今為止永州境內(nèi)可考的最早碑刻,其字勁健雄俊,奇正相生,瀟灑古樸,變化多端,又不失清剛豪邁之氣。含暉石室,為古道州八景之一。


            第三節(jié) 草圣懷素


            懷素(737-799)是永州書法藝術(shù)的巔峰。他出生于永州零陵,俗姓錢,自幼出家為僧,經(jīng)禪之暇,愛好書法,以“狂草”名世,史稱“草圣”。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形成唐代書法雙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高峰。懷素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fēng),隨手萬變。書法率意顛逸,千變?nèi)f化,法度具備。北京大學(xué)教授、引碑入草開創(chuàng)者的李志敏評價:“懷素的草書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氣”。懷素的傳世書法作品有《自敘帖》《苦筍帖》《圣母帖》《論書帖》《小草千文》諸帖。永州零陵城內(nèi),建有懷素公園紀(jì)念他。

            一、生平事跡

            唐開元二十五年(737),懷素出生于零陵,俗姓錢。

            懷素十歲時“忽發(fā)出家之意”,父母無法阻止。開始是在零陵城外岐山頭一座叫書堂寺的小廟里當(dāng)沙彌,一度回歸家庭,世俗地生活了幾年,然后再一次出家到城內(nèi)綠天庵當(dāng)和尚。在這里,除了禮佛修禪,懷素還苦練書法。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涂上白漆書寫。

            后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后,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于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fēng)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xù)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

            懷素在綠天庵里苦練了四五年時間。這四五年里,他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shù)卮蛳聲ㄋ囆g(shù)的硬實功底,甚至掌握了草書藝術(shù)的基本要領(lǐng)。他開始有了一些名氣,與當(dāng)?shù)氐奈幕耸坑辛嗣芮械慕煌M入到了文化圈子。人們開始關(guān)注和看好這個年輕和尚的書法作品,大家名門以擁有懷素的字幅為榮。零陵城區(qū)的富裕人家,紛紛置辦豐盛的酒席,延請懷素到自己家中,熱情款待,殷勤侍候,然后請他留下墨寶。當(dāng)?shù)氐淖罡咝姓L官——永州刺史王邕也是一個書法愛好者,聞聽到了懷素的聲名,邀他來把酒言歡,切磋書藝。驚嘆之余,王邕懷素撰寫了《懷素上人草書歌》的贊詩。

            乾元二年(759),著名詩人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而歸,泛舟江湖,探訪適貶岳州司馬的故人賈至,然后南游瀟湘,到永州拜訪因曾受安祿山偽置而被貶永州司戶的老友盧象,并永州刺史王邕的熱情款待。懷素慕名向李白求詩。因為兩個人性情相近,李白愛其才,還為他寫下《草書歌行》,稱贊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唐寶應(yīng)元年(762),懷素由零陵出發(fā),作萬里之行,求師訪友,經(jīng)衡陽、客潭州。與到社會名流朱遙(亦作朱逵)、戴叔倫、張渭等交往。同年還北上岳州(今岳陽)拜訪好友馬云奇,并游歷江西南昌。

            唐大歷元年(766),懷素寫《秋興八首》。懷素此帖的書風(fēng),到這時還未發(fā)育成熟,而他的內(nèi)心也處于彷徨階段。無論是起筆、行筆、收筆,遠還沒有邁進晉人的門檻。

            唐大歷二年(767),懷素南下到廣州向徐浩學(xué)筆法。時徐浩去廣州任刺史,此行目的并沒有達到。同年冬或三年春,張謂奉詔回京任太子左庶子,于是懷素隨同張謂一同進京。

            在長安,懷素前后大約滯留了5年的時間。有幸見到王羲之、王獻之作品,也鑒賞到《曹娥碑》。觀看了唐代公孫大娘劍器舞,大受啟發(fā)。由此他的狂草在畫形分布、筆勢往覆中增強了高昂回翔之態(tài);在結(jié)體上也加強輕重曲折、順逆頓挫的節(jié)奏感。還拜會了張旭的弟子鄔彤,并引以為師。鄔彤把張芝臨池之妙、張旭的草書神鬼莫測,以及王獻之的書法,都一一講解給了懷素;離別之時,鄔彤又將作字之法,一個“悟”字教給懷素。

            唐大歷六年,懷素母病甚重,遂于臘月初回鄉(xiāng)探視,以待湯藥。懷素覲親以后,即重返京師。

            唐大歷七年(772)九月左右,懷素再一又回故鄉(xiāng),繞道東都洛陽南下,拜會顏真卿。顏真卿把“十二筆意”即“平謂橫、直謂縱、均謂間、密謂際”等傳授給了懷素,并告訴懷素,他二十多歲時,曾游長安,師事張旭二年,略得筆法,自以為未穩(wěn)。顏并為懷素作《懷素上人草書歌序》。

            唐大歷十一年(777)八月六日,創(chuàng)作《自敘帖》。帖中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跡,在《自敘帖》中,懷素對給予自己藝術(shù)有所教益的幾位重要人物都留下了篇幅。

            唐貞元三年(787),懷素與陸羽相識并相交。陸羽寫下了《僧懷素傳》,是研究懷素的第一手資料。

            唐貞元十五(799年),懷素又回到了零陵,寫《小草千字文》。懷素晚年在四川成都寶園寺度過,唐貞元十五年(799),患風(fēng)痹病,圓寂。

            陸羽《僧懷素傳》全文如下:


            懷素疏放,不拘細(xì)行,萬緣皆繆,心自得之。于是飲酒以養(yǎng)性,草書以暢志。時酒酣興發(fā),遇寺壁、里墻、衣裳、器皿,靡不書之。貧無紙可書,嘗于故里種芭蕉萬余株,以供揮灑。書不足,乃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板,書之再三,盤、板皆穿。懷素伯祖,惠融禪師也,先時學(xué)歐陽詢書,世莫能辨,至是鄉(xiāng)中呼為大錢師小錢師。吏部韋尚書涉見而賞之曰:“此沙門札翰,當(dāng)振宇宙大名。”

            懷素心悟曰:“夫?qū)W無師授,如不由戶而出?!蹦藥熃鹞岜苠X塘鄔彤,授其筆法。鄔亦劉氏之出,與懷素為群從中表兄弟。至中夕而謂懷素曰:“草書古勢多矣!惟太宗以獻之書如凌冬枯樹,寒寂勁硬,不置枝葉。張旭長史又嘗私謂彤曰:‘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余師而為書,故得奇怪?!膊菔ケM如此?!睉阉夭粡?fù)應(yīng)對,連叫數(shù)聲曰:“得之矣。”經(jīng)歲余,辭之去。彤曰:“萬里之別,無以為贈,吾有一寶,割而相與?!毕葧r人傳彤有右軍《惡溪》、小王《騷》、《勞》三帖,擬此書課,以一本相付。及臨路,草書豎牽似古釵腳,勉旃。

            至晚歲,顏太師真卿以懷素為同學(xué)鄔兵曹弟子,問之曰:“夫草書于師授之外,須自得之。張長史觀孤蓬、驚沙之外,見公孫大娘劍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狀。未知鄔兵曹有之乎?”懷素對曰:“似古釵腳,為草書豎牽之極?!鳖伖谑翘妊鸲Γ?jīng)數(shù)月不言其書。懷素又辭之去,顏公曰:“師豎牽學(xué)古釵腳,何如屋漏痕?”素抱顏公腳,唱嘆久之。顏公徐問之曰:“師亦有自得之乎?”對曰:“貧道觀夏云多奇峰,輒常師之。夏云因風(fēng)變化,乃無常勢,又無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顏公曰:“噫!草書之淵妙,代不絕人,可謂聞所末聞之旨也?!?/p>


            懷素《自敘帖》文本如下:


            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jīng)禪之暇,頗好筆翰。然恨未能遠覩前人之奇跡,所見甚淺。遂擔(dān)笈杖錫,西游上國,謁見當(dāng)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絕簡,往往遇之?;砣恍男?,略無疑滯,魚箋絹素,多所塵點,士大夫不以為怪焉。顏刑部,書家者流,精極筆法,水鏡之辨,許在末行。又以尚書司勛郎盧象、小宗伯張正言,曾為歌詩,故敘之曰:“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通疏,性靈豁暢,精心草圣。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韋公陟,覩其筆力。勖以有成。今禮部侍郎張公謂賞其不羈,引以游處。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贊之,動盈卷軸。夫草稿之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以至于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模(模字誤衍)楷精法(法精二字誤倒)詳,特為真正。真卿早歲,常接游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資質(zhì)劣弱,又嬰物務(wù),不能懇習(xí),迄以無成。追思一言,何可復(fù)得。忽見師作,縱橫不群,迅疾駭人。若還舊觀,向使師得親承善誘,函挹規(guī)模,則入室之賓,舍子奚適。嗟嘆不足,聊書此,以冠諸篇首?!逼溽崂^作不絕,溢乎箱篋。其述形似,則有張禮部云:“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fēng)聲滿堂。”盧員外云:“初疑輕煙澹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蓖跤乐葭咴唬骸昂筹嬎晨萏?,壯士拔山伸勁鐵?!敝焯幨窟b云:“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走?!睌C格,則有李御史舟云:“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曰不可?!睆埞衷疲骸盎劫R老總知名,吳郡張顛曾不面?!痹S御史瑝云:“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贝饔肥鍌愒疲骸靶氖窒鄮焺蒉D(zhuǎn)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闭Z疾速,則有竇御史冀云:“粉壁長廊數(shù)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贝鞴衷疲骸榜Y毫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下及?!蹦坑蘖?,則有從父司勛員外郎吳興錢起詩云:“遠錫無前侶,孤西寄太虛。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苯赞o旨激切,理識玄奧,固非虛蕩之所敢當(dāng),徒增愧畏耳。時大歷丁已冬十月廿有八日。


            二、主要作品

            懷素草書作品,主要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圣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字文》《四十二章經(jīng)》《千字文》《藏真帖》《律公貼》《七帖》《北亭草筆》等。

            《自敘帖》。紙本,縱28.3厘米,橫75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東陽篆書引首“藏真自敘”四字。原跡如今在臺灣故宮博物院,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懷素于唐大歷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創(chuàng)作的草書書法作品《自敘帖》,內(nèi)容為自述其生平大略,兼錄顏真卿、張謂、戴叔倫等人對其的贈詩成文。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如錐劃沙盤,縱橫斜直,無往不收;全卷強調(diào)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zhuǎn),忽左忽右,起伏擺蕩,有疾有速,有輕有重,通幅于規(guī)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蕩,實為草書藝術(shù)的極致表現(xiàn)。自唐末五代以來,《自敘帖》一直是草書領(lǐng)域的熱門法帖,在中國草書史上承前啟后,在書法藝術(shù)領(lǐng)域影響深遠,人稱“天下第一草書”。

            《苦筍帖》??v25.1厘米,橫12厘米2行14字,即“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清吳其貞評:“書法秀健,結(jié)構(gòu)舒暢,為素師超妙入神之書?!表椩臧稀犊喙S帖》云:“余僅得宋秘府所藏《苦筍》一帖,其用筆婉麗、出規(guī)入矩,未有越于法度之外,疇昔謂之狂僧,甚不解。其藏正于奇、蘊真于草、含巧于樸、露筋于骨,觀其以懷素稱名,藏真為號,無不心會神解。若徒視形體,以點劃求之,豈能窺其精妙,升堂入室?學(xué)者必以余言維則,庶乎得其門矣。此書世之希有者,可不寶之?!薄犊喙S帖》是可考的最早與茶有關(guān)的佛門書法。藏于上海博物館。

            《食魚帖》。亦稱《食魚肉帖》。鈐有“希字半印”“軍司馬印”“趙氏子昂”“項元汴印”等鑒藏印。明顧復(fù)《平生壯觀》、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清吳升《大觀錄》等著錄。帖前有米漢雯所題“翰珍”為迎首,前隔水上有項元汴手書“唐懷素草書食魚帖”小字標(biāo)識。宋人吳喆跋:“素公草書超妙自得,筆老而意新,在當(dāng)時以為獨步。雖流散人間甚盛,然自唐迄今二百余年,士大夫家藏,罕有完者,而此帖首尾皆具,尤可珍也。”又題:“東坡先生評藏真書云:此公能自譽,觀者不以為過,信乎其書之工也。然其為人倜儻,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如此。如沒人操舟,無意于濟否,是以覆卻萬變,而舉止自若,近于有道者耶?今觀此帖,有食魚、食肉之語,蓋倜儻者也。至于行筆遒勁,如屋漏、如屈鐵,非工其能如是乎?!?/p>

            《圣母帖》。唐貞元九年(793),懷素為東陵圣母所寫。懷素晚年自家鄉(xiāng)永州出游途經(jīng)今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宜陵鎮(zhèn)(古稱東陵)時,作此書。內(nèi)容記述的是晉代杜、康二仙女躡靈升天、福佑江淮百姓的故事。明曹昭《格古要論·圣母帖》:“懷素草書,頗難識,貞元九年歲在癸丑五月刻石。宋元祐三年戊辰??躺鲜陉兾魑靼哺畬W(xué)?!蓖跏镭憽端囋坟囱浴吩u曰:“藏真書雖從二張草圣中來,而結(jié)法極謹(jǐn)密……晚年書圓熟豐美,又自具一種姿態(tài),大要從山陰派中來……素師諸帖皆遒瘦而露骨,《圣母帖》獨勻穩(wěn)清熟,妙不可言?!?/p>

            《論書帖》。草書墨跡,紙本,縱38.5厘米,橫40.5厘米,9行,共85字。一般說是繼承和發(fā)展了張旭的草書,所以有“以狂繼顛”的說法。董追《廣川書跋》云:“懷素于書法,自言得筆法三昧。觀唐人評書,謂不減張旭,素雖馳騁繩墨外,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jié)”“今其書自謂真出鐘(鐘繇),草出張(張芝)?!钡珶o論如何,懷素的草書以奔放縱逸為基本面。而《論書帖》則與常見的懷素的草書大有不同,寫得“勻穩(wěn)熟”“出入規(guī)矩,絕狂怪之形”,是草書中有章草遺意的佳作。

            《小草千字文》。唐貞元十五(799)書。懷素千字文有多種,而以“小字貞元本”為最佳,又稱《千金帖》絹本,八十四行,一零四五字。此本為懷素晚年所書。懷素晚年的草書又從驟雨旋風(fēng)轉(zhuǎn)到古雅平淡,字與字不相連屬,筆道更加蒼勁渾樸。雖為草書,章法上卻毫無荒率、急躁之感,通篇靜謐、平和,用筆、結(jié)字,亦輕松自然,卻又法度謹(jǐn)嚴(yán),達到了“從心欲而不逾矩”的境界,給觀者以非常的美感享受,當(dāng)為絢爛之極而復(fù)歸平淡之作,堪稱佛家審美書風(fēng)的典范之作。故歷來為書林所重。

            《藏真帖》。懷素行草書作品,6行,51字。懷素在文中敘述北上向名家求教書法,特別是向顏真卿學(xué)習(xí)書法的經(jīng)歷。《藏真帖》用筆瘦勁而字形圓渾?!邦伾袝比中劢「邩?biāo),特立獨出。作品后三行快意書寫,顯露出懷素“若有所得”的喜悅之感。宋代黃庭堅在《山谷題跋》評顛張醉素云:“懷素草工瘦,而長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勁難得也?!庇^《藏真帖》“張顛”“法聞”諸字皆細(xì)瘦。

            三、藝術(shù)特色

            懷素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zhuǎn)如環(huán),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后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dāng)飲酒興起,不分墻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于張芝、張旭?!督饓赜洝氛f他是“一日九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狂僧不為酒,狂筆自通天”,他志在“狂草”而已。

            懷素的草書以篆書入筆,藏鋒內(nèi)轉(zhuǎn),瘦硬圓通,用筆迅疾,氣勢宏大,雖然狂放,但并沒有為追求新奇而無視法度。相反,他的草書嚴(yán)謹(jǐn),結(jié)字簡練,體現(xiàn)獨特的草書藝術(shù)風(fēng)格。

            懷素善以中鋒筆純?nèi)螝鈩葑鞔蟛?,如“驟雨旋風(fēng),聲勢滿堂”,到“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的境界。雖然如是疾速,但懷素卻能於通篇飛草之中,極少失誤。與眾多書家草法混亂缺漏相比,如圣母、食魚、苦筍、藏真諸帖,保留晉法甚多,藏真帖且多有顏真卿作風(fēng)。如小草千字文、圣母帖,與其狂肆作風(fēng),大異其趣,完全換過一番面目,也可說是他過人之處。

            從筆跡學(xué)的角度看,懷素一生的書法線條,質(zhì)地上都傾向于瘦細(xì),和禪修苦寒的美學(xué)有很大關(guān)系。懷素年輕時代,書法在于“不師古”。按照中國的筆法傳承,他還“不得法”,還處于正統(tǒng)書法的門外。懷素二十九歲時,曾經(jīng)寫下了《秋興八首》?!肚锱d八首》是杜甫的詩句,創(chuàng)作于大歷元年(766),也就是“安史之亂”三年以后。懷素此帖的書風(fēng),到這時還未發(fā)育成熟,而他的內(nèi)心也處于彷徨階段。對于一個“野狐禪”,或者一個“賤家雞”,懷素草書根本得不到認(rèn)同?!肚锱d八首》的書法線條,臃腫中包含著怯懦,為追求“一筆書”的效果,牽絲縈帶顯得很牽強,給人以拖沓的感覺。無論是起筆、行筆、收筆,遠還沒有邁進晉人的門檻。

            懷素本是一個叛逆者,在盛唐走向晚唐的時代,唐朝書法氛圍崇尚法度;王羲之書法在初唐,受到唐太宗的追捧,時人更是趨之若鶩,懷素并不在意當(dāng)代的藝術(shù)潮流。他更多地在“一筆書”的領(lǐng)域探索,繼承了張芝、崔爰、杜度以及王獻之的書法傳統(tǒng)。如果說,懷素青少年時期的書法,憑借的是藝術(shù)直覺。那他三十歲以后的藝術(shù)探索,則是在藝術(shù)傳統(tǒng)中求索。而中國書法的歷史傳統(tǒng),就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筆法傳承,筆法則是魏晉書法的“核心機密”。

            四、懷素之歌

            懷素草書得到同時代人的熱情謳歌,包括著名詩人李白、戴叔倫、蘇渙、裴說,大書法家顏真卿,社會名流王邕、朱遙(逵)、竇冀、魯牧、任華、馬云奇等,都為之寫下贊美的詩篇。李白《草書歌行》盛贊“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顏真卿《懷素上人草書歌序》“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通疏,性靈豁暢。精心草圣,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對懷素評價甚高。


            李白《草書歌行》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詞客滿高堂。箋麻素絹排數(shù)廂,宣州石硯墨色光。吾師醉后倚繩床,須臾掃盡數(shù)千張。飄風(fēng)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shù)字大如斗。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zhàn)。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張顛老死不足數(shù),我?guī)煷肆x不師古。古來萬事貴天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

            王邕《草書上人懷素歌》

            衡陽雙峽插天峻,青壁巉巉萬馀仞。此中靈秀眾所知,草書獨有懷素奇。懷素身長五尺四,嚼湯誦咒吁可畏。銅瓶錫杖倚閑庭,斑管秋毫多逸意?;蚍郾?,或彩箋,蒲葵絹素何相鮮。忽作風(fēng)弛如電掣,更點飛花兼散雪。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君不見,張芝昔日稱獨賢;君不見,近日張旭為老顛。二公絕藝人所惜,懷素傳之得真跡。崢嶸蹙出海上山,突兀狀成湖畔石。一縱又一橫,一欹又一傾。臨江不羨飛帆勢,下筆長為驟雨聲。我牧此州喜相識,又見草書多慧力。懷素懷素不可得,開卷臨池轉(zhuǎn)相憶。

            朱遙《懷素上人草書歌》

            幾年出家通宿命,一朝卻憶臨池圣。轉(zhuǎn)腕摧鋒增崛崎,秋毫繭紙常相隨。衡陽客舍來相訪,連飲百杯神轉(zhuǎn)王。忽聞風(fēng)里度飛泉,紙落紛紛如跕鳶。形容脫略真如助,心思周游在何處。筆下惟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去。怪狀崩騰若轉(zhuǎn)蓬,飛絲歷亂如回風(fēng)。長松老死倚云壁,蹙浪相翻驚海鴻。于今年少尚如此,歷睹遠代無倫比。妙絕當(dāng)動鬼神泣,崔蔡幽魂更心死。

            戴叔倫《懷素上人草書歌》

            楚僧懷素工草書,古法盡能新有馀。神清骨竦意真率,醉來為我揮健筆。始從破體變風(fēng)姿,一一花開春景遲。忽為壯麗就枯澀,龍蛇騰盤獸屹立。馳毫驟墨劇奔駟,滿坐失聲看不及。心手相師勢轉(zhuǎn)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人人細(xì)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

            竇冀《懷素上人草書歌》

            狂僧揮翰狂且逸,獨任天機摧格律。龍虎慚因點畫生,雷霆卻避鋒芒疾。魚箋絹素豈不貴,只嫌局促兒童戲。粉壁長廊數(shù)十間,興來小豁胸襟氣。長幼集,賢豪至,枕糟藉麹猶半醉。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吳興張老爾莫顛,葉縣公孫我何謂。如熊如羆不足比,如虺如蛇不足擬。涵物為動鬼神泣,狂風(fēng)入林花亂起。殊形怪狀不易說,就中驚燥尤枯絕。邊風(fēng)殺氣同慘烈,崩槎臥木爭摧折。塞草遙飛大漠霜,胡天亂下陰山雪。偏看能事轉(zhuǎn)新奇,郡守王公同賦詩??萏賱盆F愧三舍,驟雨寒猿驚一時。此生絕藝人莫測,假此常為護持力。連城之璧不可量,五百年知草圣當(dāng)。

            魯牧《懷素上人草書歌》

            吾觀文士多利用,筆精墨妙誠堪重。身上藝能無不通,就中草圣最一縱。有時興酣發(fā)神機,抽毫點墨縱橫揮。連行勢不絕,藤懸查蹙生奇節(jié)。劃然放縱驚云濤,或時頓挫縈毫發(fā)。自言轉(zhuǎn)腕無所拘,大笑羲之用陣圖??駚砑埍M勢不盡,投筆抗聲連叫呼。信知鬼神助此道,墨池未盡書已好。行路談君口不容,滿堂觀者空絕倒。所恨時人多笑聲,唯知賤實翻貴名。觀爾向來三五字,顛奇何謝張先生。

            蘇渙《懷素上人草書歌》

            張顛沒在二十年,謂言草圣無人傳。零陵沙門繼其后,新書大字大如斗。興來走筆如旋風(fēng),醉后耳熱心更兇。忽如裴曼舞雙劍,七星錯落纏蛟龍?!樥b口句三百字,何似醉僧顛復(fù)狂!忽然告我游南溟,言祈亞相求大名。亞相書翰凌獻之,見君絕意必深知。南中紙價當(dāng)日貴,只恐貪泉成墨池。

            馬云奇《懷素師草書歌》

            懷素才年三十馀,不出湖南學(xué)草書。大夸羲獻將齊德,切比鐘繇也不如。疇昔閣梨名蓋代,隱秀于今墨池在。賀老遙聞怯后生,張顛不敢稱先輩。一昨江南投亞相,盡日花堂書草障。含毫勢若斬蛟龍,查管還同斷犀象。興來索筆縱橫掃,滿望詞人皆道好。一點三峰巨石懸,長畫萬歲枯松倒。  叫啖忙忙禮不拘,萬字千行意轉(zhuǎn)殊。紫塞傍窺鴻雁翼,金盤亂撒水精珠。直為功成歲月多,青草湖中起墨波。醉來只愛山翁酒,書了寧論道士鵝。醒前猶自記華章,醉后無論絹與墻。眼看筆掉頭還掉,只見文狂心不狂。自倚能書堪入貢,一盞一回捻筆弄。壁上颼颼風(fēng)雨飛,行間屹屹龍蛇動。在身文翰兩相宜,還如明鏡對西施。三月秋澹青江水,二月花開綠樹枝。聞到懷書西入秦,客中相送轉(zhuǎn)相親。君王必是收狂客,寄語江潭一路人。

            任華《懷素上人草書歌》

            吾嘗好奇,古來草圣無不知。豈不知右軍與獻之,雖有壯麗之骨,恨無狂逸之姿。中間張長史,獨放蕩而不羈,以顛為名傾蕩于當(dāng)時。張老顛,殊不顛于懷素。懷素顛,乃是顛。人謂爾從江南來,我謂爾從天上來。負(fù)顛狂之墨妙,有墨狂之逸才??裆叭談泳┤A,朝騎王公大人馬,暮宿王公大人家。誰不造素屏?誰不涂粉壁?粉壁搖晴光,素屏凝曉霜,待君揮灑兮不可彌忘。駿馬迎來坐堂中,金盆盛酒竹葉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已后始顛狂。一顛一狂多意氣,大叫一聲起攘臂。揮毫倏忽千萬字,有時一字兩字長丈二。翕若長鯨潑剌動海島,炊若長蛇戎律透深草。回環(huán)繚繞相拘連,千變?nèi)f化在眼前。飄風(fēng)驟雨相擊射,速祿颯拉動檐隙。擲華山巨石以為點,掣衡山陣云以為畫。興不盡,勢轉(zhuǎn)雄,恐天低而地窄,更有何處最可憐,哀哀枯藤萬丈懸。萬丈懸,拂秋水,映秋天?;蛉缃z,或如發(fā),風(fēng)吹欲絕又不絕。鋒芒利如歐冶劍,勁直渾是并州鐵。時復(fù)枯燥何稿袱,忽覺陰山突兀橫翠微。中有枯松錯落一萬丈,倒掛絕壁蹙枯枝。千魑魅兮萬魍魎,欲出不可何閃尸。又如翰海日暮愁陰濃,忽然躍出千黑龍。夭矯偃蹇,入乎蒼穹。飛沙走石滿窮塞,萬里颼颼西北風(fēng)??裆薪^藝,非數(shù)仞高墻不足以逞其筆勢。或逢花箋與絹素,凝神執(zhí)筆守恒度。別來筋骨多情趣,霏霏微微點長露。三秋月照丹鳳樓,二月花開上林樹。終恐絆騏驥之足,不得展千里之步??裆裆?,爾雖有絕藝,猶當(dāng)假良媒。不因禮部張公將爾來,如何得聲名一旦喧九垓。

            顏真卿《懷素上人草書歌序》

            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通疏,性靈豁暢。精心草圣,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韋公陟睹其筆力,勖以有成;今禮部侍郎張公謂賞其不羈,引以游處;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贊之,動盈卷軸。夫草稿之作,起于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逮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以至于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特為真正。真卿早歲,常接游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資質(zhì)劣弱,又嬰物務(wù),不能懇習(xí),迄以無成。追思一言,何可復(fù)得。忽見師作,縱橫不群,迅疾駭人,若還舊觀。向使師得親承善誘,亟挹規(guī)模,則入室之賓,舍子奚適!嗟嘆不足,聊書此以冠諸篇首。

            五、后世影響

            懷素的書法作品對后世產(chǎn)生著經(jīng)久不息的影響。懷素死后32年出生的著名僧人貫休,見到懷素的草書作品,不由地發(fā)出“一見此書空嘆息”的感慨,并提筆寫下《觀懷素書歌》(《全唐詩》卷828)抒發(fā)自己的觀后感。

            “張顛顛后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師不譚經(jīng)不說禪,筋力唯于草書朽。顛狂卻恐是神仙,有神助兮人莫及。鐵石畫兮墨須入,金尊竹葉數(shù)斗馀。半斜半傾山衲濕,醉來把筆獰如虎。粉壁素屏不問主,亂孥亂抹無規(guī)矩。羅剎石上坐伍子胥,蒯通八字立對漢高祖。勢崩騰兮不可止,天機暗轉(zhuǎn)鋒硭里。閃電光邊霹靂飛,古柏身中洋龍死。駭人心兮目喊映,頓人足兮神辟易。乍如沙場大戰(zhàn)后,斷槍橛箭皆狼藉。又似深山朽石上,古病松枝掛鐵錫。月兔筆,天灶墨,斜鑿黃金側(cè)銼玉,珊瑚枝長大束束。天馬驕獰不可勒,東卻西,南又北,倒又起,斷復(fù)續(xù)。忽如鄂公喝住單雄信,秦王肩上著棗木槊。懷素師,懷素師,若不是星辰降瑞,即必是河岳孕靈。固宜須冷笑逸少,爭得不心醉伯英。天臺古杉一千尺,崖崩劁折何崢嶸?;蚣?xì)微,仙衣半拆金線垂?;蝈模一ò爰t公子醉。我恐山為墨兮磨海水,天與筆兮書大地,乃能略展狂僧意。常恨與師不相識,一見此書空嘆息。昔張渭任華葉季良,數(shù)子贈歌豈虛飾,所不足者渾未曾道著其神力。石橋被燒燒,良玉土不蝕,錐畫沙兮印印泥。世人世人爭得測,知師雄名在世間,明月清風(fēng)有何極。”(貫休《觀懷素草書歌》)

            唐哀帝天佑三年(907)登進士第的詩人斐說,在懷素離世后100多年,來到永州城東部懷素當(dāng)年修禪并種蕉葉練字的綠天庵,面對懷素留下的“筆?!焙汀澳亍边z跡,感慨萬千,寫下《題懷素臺》(或作《懷素臺歌》,全唐詩卷720),緬懷懷素。

            “我呼古人名,鬼神側(cè)耳聽。杜甫李白與懷素,文星酒星草書星。永州東郭有奇怪,筆冢墨池遺跡在。筆冢低低高似山,墨池淺淺深如海。我來恨不已,爭得青天化為一張紙,高聲喚起懷素書,搦管研朱點湘水。欲歸家,重嘆嗟,眼前有,三個字:枯樹槎,烏梢蛇,墨老鴉?!?/p>

            宋代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對懷素給予了至高無上的評價:“懷素草,暮年乃不減長史,蓋張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二人者,一代草書之冠冕也?!彼救说臅ㄒ采钍軕阉氐挠绊憽?jù)說,宋元祐年間,黃庭堅與蘇軾、錢穆父飲酒閑談,黃庭堅即興寫了幾張草書,得到蘇軾的贊賞,錢穆卻一言不發(fā)。黃庭堅奇怪地追問,錢答道:你如此得意,恐怕是未見過懷素和尚的真跡吧?自負(fù)的黃庭堅聽了很不服氣。后來,他在石陽休家看到了懷素的《自敘帖》,十分喜愛,認(rèn)真地臨寫了幾天,自覺于草書大有所悟。之后他下筆作草,與以前就有所不同了。這才知道,錢穆父并沒有看不起他,而是懷素的草書境界實在是太高了。

            著名的史學(xué)家、北宋名臣司馬光,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性格內(nèi)向、做事嚴(yán)謹(jǐn)?shù)娜宋?。他編撰《資治通鑒》,雖數(shù)百卷,也有真倒涂抹的修改痕跡,但是卻沒且個字是作草書的。但有意思的是,他在朋友處欣賞到懷素的一幅破舊的草書作品,昏花的老眼竟為之一亮,很想將其收為己有,無奈沒有收寶之錢,只好作詩一首,聊慰于心。詩名《懷素書》,曰:“上人工書世所稀,於今散落無復(fù)遺。君從何處獲數(shù)幅,敗絹蒼蒼不成軸。云流電走何縱橫,昏醉視之雙日明。烈火燒林虎豹慄,疾雷裂地龍蛇驚。須臾掛壁未收卷,陰風(fēng)颯颯來吹面。祗疑神物在闇中,寶秘不令關(guān)俗眼。嗟予平生不識收,但愛意氣豪有余。欲求數(shù)字置認(rèn)側(cè),安得滿斗千金珠。”懷素的書法,如此深入人心,實在不可多見。

            到明代,懷素的書法已被視為拱璧。明代著名書法收藏家項元汴有一個收藏價格表,其中懷素的《自敘帖》購價為1000兩銀,僅次于王羲之的《瞻近帖》。當(dāng)時唐馮承素《摹蘭亭卷》購價550兩銀,王羲之《此事帖》300兩銀,尉遲乙僧《蓋天王圖卷》只有40兩銀。從此價目表中,不難窺視到懷素書法在人們心目中的價值與地位。

            當(dāng)代偉人、“中國二十世紀(jì)十大杰出書法家”毛澤東,對懷素草書情有獨鐘。跟隨毛澤東多年的陳秉忱在回憶毛澤東的書法時說,“從1955年開始,(毛澤東)指示身邊工作人員廣置碑帖,20年間,所存拓本及影本碑帖有600多種,看過的也近400種?!酢皩O過庭、懷素草書帖,則是時常披閱。”逄先知也曾回憶說:毛澤東曾多次要過懷素《自敘帖》,并要我們把所有他所有字帖都集中起放在身邊。毛澤東的秘書田家英說:“毛澤東的字是學(xué)懷素體的,寫起來很有氣魄?!?962年9月,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八屆十中全會期間,毛澤東曾向時任湖南省第二書記王延春問起零陵綠天庵以及懷素的遺跡。1972年,中日建交之際,毛澤東將懷素《自敘帖》影印本作為國寶送給隨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一起訪華的日本外相大平正芳。懷素書法在毛澤東的位置以及在他書法中的地位,由此可見斑痕。

            如果把懷素的《自敘帖》與毛澤東草書《清平樂·六盤山》放在一起欣賞,不難發(fā)現(xiàn)后者對前者的繼承與發(fā)揚。兩件作品總體特征是,中鋒使毫,用筆快捷迅猛,如疾風(fēng)迅雨,撲面而來,有萬夫莫當(dāng)之氣勢。其線條雖然細(xì)瘦,卻蘊涵勁力,如強弓力挽,勢在即發(fā)。其章法特點是縱向取勢,左右穿梭,似兩軍對壘,相互廝殺;又如擔(dān)夫爭路,左閃右讓。有時一字甚至于被壓縮成一個小點,有時一個字卻又占據(jù)了幾個字的空間,真可謂用筆大膽、落墨潑辣。“飄風(fēng)急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钡囊饩常∮谘矍?。毛澤東,可謂當(dāng)今世界深得懷素草書精髓的第一人。

            在家鄉(xiāng)永州,懷素的故事和遺跡,后世多有記載。如宋初陶岳《零陵總記》記載:“懷素臺,在郡東五里橫隴之上,唐開元中,有僧懷素居是臺,學(xué)者因謂之‘懷素臺’,有‘墨池’‘筆冢’存焉。”清康熙九年《永州府志》記載:“懷素塔,縣東里許。唐僧懷素結(jié)庵于此,名綠天庵。種蕉學(xué)書?!庇乐葜畡⒌乐毒G天庵記》說:“永州出東門北行半里,上小岡又半里,為綠天庵,即唐僧懷素之故居也。世傳懷素幼學(xué)書庵中,貧無紙,乃種蕉萬余,以供揮灑?!泵骱胫巍队乐莞尽酚涊d:“墨池,在縣東二里。相傳唐僧懷素洗硯于此,其水至今尚黑?!秉S庭堅曾說:“草書妙處,須學(xué)者自得,學(xué)久乃當(dāng)知之?!亍P?!?,非傳者妄也?!边@些遺跡,今天仍能一一找到原址。至今,綠天庵舊址尚存有明代摹刻懷素《小草千字文》碑。


            第四節(jié) 何紹基書法


            何紹基(1799—1873),出生于道州(今永州市道縣)東門村,清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因“語疵”而痛失狀元;官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總纂,歷充廣東鄉(xiāng)試考官、福建鄉(xiāng)試正考官,視學(xué)浙江,擢四川學(xué)政,縷陳時務(wù),被責(zé)以“肆意妄言”免職。晚年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蘇州揚州諸書院,提攜后進頗多,博涉群書,于六經(jīng)子史,皆有論述,是清代杰出的書法家和著名詩人。書法享“有清二百余年一人”稱譽,也是道咸年間宋詩派的倡導(dǎo)者和重要詩人之一,著有《東洲草堂金石跋》《東洲草堂詩鈔》。

            何紹基的書法成就很高。各體書熔鑄古人,自成一家。草書尤為擅長。其楷書取顏字結(jié)體的寬博而無疏闊之氣,同時還摻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歐陽詢、歐陽通書法險峻茂密的特點,還有《張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氣,從而使他的書法不同凡響。其小楷兼取晉代書法傳統(tǒng),筆意含蘊,行草書融篆、隸于一爐,駿發(fā)雄強,獨具面貌。他的篆書,中鋒用筆,并能摻入隸筆,而帶行草筆勢,自成一格。何紹基書法,早年秀潤暢達,徘徊于顏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間,有一種清剛之氣;中年漸趨老成,筆意縱逸超邁,時有顫筆,醇厚有味;晚年的書法已臻爐火純青。濟南大明湖歷下亭楹聯(lián)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即為他所書。歷下亭東壁仍存其《重修歷下亭記》石刻。

            何紹基8歲隨父宦游入京,在世五次回鄉(xiāng),吟詩撰文、書法刻石,于故土留墨頗多,道縣故里,祁陽浯溪,零陵朝陽巖、柳子廟,祁陽九嶷山、舜帝陵等處,皆留其墨寶碑刻,對永州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深有影響。

            一、生平簡介

            清嘉慶四年(1799),何紹基與胞弟何紹業(yè)一同出生于湖南道州(今道縣)東門村,幼年家境貧寒。3歲時,父親何凌漢拔萃入京都取貢生,三弟何紹祺出生,何紹基與兩弟隨母往西鄉(xiāng)小坪村舅父廖輯候家生活。6歲在舅家入塾就讀。8歲隨父母入京都,依父讀書。13歲,以錢塘孫鏡塘為師,自覺寫詩。14歲,才華初露,得阮元、程恩澤賞識。16歲,因父親官職所在,得以結(jié)識各省才俊,始有交游。18歲“應(yīng)京兆試取謄錄”,并拜張掖垣為館師。次年秋天,張掖垣歸湘。何紹基已明確志向,發(fā)奮讀書。他在《生日書懷》中寫道:“唯書愛最真,坐臥不離手。架上三萬簽,經(jīng)史任所取”,“少小不努力,老大呼負(fù)負(fù)。讀書須及時,吾年已十九”。

            接下來的科考之路,何紹基走得頗為曲折、漫長。23歲、27歲,兩次回湘應(yīng)鄉(xiāng)試,皆未中。30歲,回湘應(yīng)鄉(xiāng)試,“秋間,補廩膳生”。 33歲,回湘應(yīng)鄉(xiāng)試,秋,取優(yōu)貢生。 34歲,春仲,隨父按試寧波;秋,回京應(yīng)試,未中。 36歲,由京回湘應(yīng)鄉(xiāng)試,亦未中。直到37歲,才迎來好運氣。

            道光十五年(1835)夏天,何紹基最后一次回湘應(yīng)鄉(xiāng)試,榜發(fā)得中解元(第一名)。從18歲“應(yīng)京兆試取謄錄”算起,何紹基走過了長達18年的科考之路。在這一段漫長的歲月里,何紹基父親何凌漢的官職,步步高升,自嘉慶十年乙丑科殿試一甲三名(探花)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十二年,充任丁卯科廣東副考官;十三年,充任戊辰恩科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十四年,充國史館纂修;二十四年(1819),典福建鄉(xiāng)試。道光元年(1821)任國子監(jiān)祭酒;二年,任壬午科山東主考官,留督學(xué)政(秋杪,何紹基與兄弟奉母出都至山東);六年,任順天府尹,舉家移京。道光十年,何凌漢授大理寺卿;十一年,署兵部右侍郎,旋遷工部右侍郎,署禮部左侍郎,典辛卯科浙江鄉(xiāng)試,留督學(xué)政(何紹基隨侍);十三年,調(diào)遷吏部右侍郎;十四年,升任工部尚書兼署左都御史;十五年,任乙未科會試副總裁;十六年,署史部尚書。

            道光十六年(1836),何紹基“丙申恩科成進士,廷對策為長文襄、阮文達兩相國所激賞,已置大魁,因語疵抑落二甲第八名,改庶吉士?!北緛硪延芍骺脊贁M定為狀元,因為答卷里有犯忌諱的“語疵”,而痛失狀元桂冠。何紹基的同年進士陸以湉曾在《冷廬雜識》中記載:“丙申殿試,何子貞太史卷已列進呈十卷之首,旋以‘大行’二字為閱卷大臣某公指出,改置二甲第八名。”

            何紹基中進士成翰林院庶吉士后,時阮元、穆彰阿被任命教習(xí)庶吉士。在三年期滿后的考試中,何紹基取得散館一等的好成績,被授翰林院編修、武英殿協(xié)修。

            道光十九年(1839)上半年,41歲的何紹基任職史館,充武英殿總纂,五月時曾被任命為福建鄉(xiāng)試正考官。而與此同時他的父親何凌漢調(diào)任戶部尚書、充順天鄉(xiāng)試副考官,父子同持文柄,時論榮之,成為當(dāng)時的一段佳話。

            這年冬天和次年初(二月五日),何紹基胞弟何紹業(yè)及父親何凌漢相繼病逝,他護送父親和弟弟的靈柩回湖南長沙安葬?!捌淠臧嗽?,孤子紹基等奉柩由潞河舟行南歸。十二月二十一日抵長沙,二十四日厝居于南門外洪恩寺。”

            咸豐二年(1852),何紹基回京,得到傳召,于勤政殿首次拜見咸豐帝,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zhuǎn)折,被任命為四川學(xué)政。八月初九在乾清宮西書房得到正式授任,何紹基呈《授四川學(xué)政謝折》以謝圣恩。一個月后便攜家?guī)Э趧由砬巴拇ㄈ温殹?/p>

            到了成都之后,何紹基受到將軍品級以下眾官員的迎接,第一時間作《恭報到任日期折》呈予咸豐帝,得到皇帝“知道了,地方一切情形隨時訪察具奏”的砂批回應(yīng)。何紹基由此廣泛關(guān)注四川的事情,并一一向皇帝匯報。咸豐三年,正月,在成都主持考試,四月十八日奏《恭報歲試成都省垣情形折》,得到咸豐帝“汝能如是認(rèn)真,聯(lián)甚嘉悅”的朱批?!八煤蟪鍪“丛嚕嘘P(guān)系吏治民生及軍國要務(wù)者,隨時上聞”(《去蜀入秦紀(jì)事書懷》)。七月二十四日上《捐輸軍餉奉旨從優(yōu)議敘謝折》,十一月初七根據(jù)按試各州了解弊端,奏《請旨飭查川省捐輸廣額各數(shù)暨辦理土匪事涉及兩歧并參將擅造關(guān)防需索騷擾折》。咸豐四年, 正月起按試江油、灌縣、龍安各地,歷時四月。五月二十四日上《請旨交議整頓考試力除弊竇折》《請旨更正灌縣二郎神廟祀典折》,二十六日上《請旨飭裁陋規(guī)折》,二十五日上《恭報通省歲試及歲科并試等處完竣情形折》《請旨飭行速辦土司爭襲案折》。七月復(fù)出,舉行邛州、雅州府、寧遠府歲科并試。十一月二十二日又上《敬陳地方情形折》。

            何紹基的舉動,觸動了地方官僚的利益,招致私憤而四面樹敵。十一月二十二日所上《敬陳地方情形折》奏折,咸豐帝未作只言片語的回復(fù)。此時,彈劾何紹基的奏折,也送到了咸豐帝的御案上。咸豐五年初春,何紹基依計劃外出按試,經(jīng)眉州、嘉州,逗留經(jīng)月。五月二十四日回至成都,得知由于四月縷陳時務(wù)十二事,咸豐帝責(zé)以“信口雌黃,肆意妄言”,十四日得降調(diào)三級之處分,由部議以私罪免除了他的學(xué)政職務(wù),受到斷崖式降級。

            咸豐六年(1856),何紹基辭去官職,由四川出發(fā),經(jīng)陜西等地到達濟南,主講于山東濼源書院。講學(xué)之余,盡游濟南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處,留下許多詩句。咸豐十年(1860),受長沙城南書院之邀離開濟南赴長沙。前后在山東和長沙城南書院教書達十余年。晚年主持蘇州、揚州書局,校刊《十三經(jīng)注疏》,主講浙江孝廉堂,往來吳越,教授生徒。同治十二年(1873),病逝于蘇州省寓,葬于長沙南郊。

            二、家學(xué)濡染

            何紹基出身的家庭環(huán)境,對他一生有巨大的影響。

            《清史稿》稱他“承家學(xué),少有名”;《清代七百名人傳》也稱其“幼慧靜,濡染家學(xué)”。其家學(xué)淵源,世代書香。幼年時寄居舅家,舅父廖先瑞(輯候)“一寒諸生,且耕且讀”,為其啟蒙,教其讀書識字,培養(yǎng)了他勤學(xué)好問的求知精神。乃父何凌漢出身寒門,好學(xué)上進,“平生服膺許鄭之學(xué),而于宋儒之言性理者,亦持守甚力”,“以文章道德系中外望者數(shù)十年”。不僅是一位做官清廉、為人正直的朝廷要員,而且也是一位學(xué)識淵博、書法精湛的文人學(xué)士。朝廷重大訓(xùn)誥冊文,多出其手。尤其是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極深,名揚海內(nèi),連當(dāng)時的朝鮮、琉球等國貢使都來索書,使之應(yīng)接不暇。其“四十歲時,得智永千文宋拓本,遂專習(xí)之,垂二十年,晚年筆法乃少變”。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病逝于京師,贈太子太保,謚文安。清朝謚法:勤學(xué)好問曰“文”,止于義理曰“安”。其品行學(xué)問之端正,由此可見。一生著作輯為《云腴山房文集》。

            何凌漢對家人,尤其是對兒輩的要求極嚴(yán)。特別是書法方面,從顏真卿楷書入手,勤學(xué)苦練,造詣頗深,四個兒子(何紹基、何紹業(yè)、何紹祺、何紹京)具皆成材,名重一時,被時人譽為“何氏四杰”。此外,還傳授經(jīng)、史、詩文等,特別注重立身處世、道德思想方面的培養(yǎng)。他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何紹基,為其后來立官身正、廉潔簡樸、治學(xué)謹(jǐn)嚴(yán)打下了基礎(chǔ)。何紹在《東洲草堂詩抄》自序中說:“性既平拙,復(fù)守嚴(yán)訓(xùn),一切豪誕語、牢騷語、綺艷語、疵貶語,皆所不喜,亦不敢也。先公之言曰:‘立身涉世,除卻克己慎獨,更無著力處’?!奔彝サ难蘸徒逃屗芤娼K生。

            “書”海泛舟,勤學(xué)苦練是何紹基在書法藝術(shù)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何紹基二十歲時,“始讀《說文》,寫篆書”,“書法初學(xué)顏真卿,遍臨漢、魏各碑至百十通”。27歲那年,在濟南得到孤本《張黑女墓志》及《石門頌》拓本,就經(jīng)常攜帶在身邊欣賞、臨摹。他曾在《跋張黑女墓志拓本》中題道:“余自得此碑,旋觀海于登州,既而旋楚,次年丙戌入都,丁亥游汴,復(fù)入都旋楚,戊子冬復(fù)入都,往返二萬余里,

            他苦練書法,自少至老,不分寒暑,日課不輟。在給其姻親李仲云的信中寫道:“從未臨《道因碑》,冬間忽發(fā)此興,每日晨起臨十紙,得百八十字,汗流肱背,真消寒妙法也!”在《何紹基種竹日記》(記敘著從道光二十七年六月至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間,即1847年6月—1848年12月,每天所經(jīng)歷或所做的主要事情)中,有關(guān)刻苦勤奮練字的記敘隨處可見,如“午間寫大字”“午后寫大字多”。就是在酷熱的六七月份,只要有時間,他都堅持,從未間斷。

            在與何紹基深有交誼的湘人曾國藩眼里,何紹基是一等一的勤快人。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日記中寫道:“子貞現(xiàn)臨隸書字,每日臨七八頁,今年已千頁矣。近又考訂《漢書》之訛,每日手不釋卷。蓋子貞之學(xué)長于五事:一曰《禮儀》精;二曰《漢書》熟;三曰《說文》精;四曰各體詩好;五曰字好。此五子者,渠意皆欲有所傳于后?!睂懴逻@段日記時,何紹基42歲,曾國藩30剛剛出頭,就已經(jīng)獨具慧眼。何紹基一生都始終保持了這種勤奮,即使是在晚年的書院講學(xué)生涯中,他也沒有一天離開過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宛然就是他朝夕相處的終身伴侶。

            何維樸(何紹基之孫)在祖父臨《衡方碑》后跋道:“咸豐戊午(1858),先大父年六十,在濟南樂源書院,始專習(xí)八分書。東京諸碑,次第臨寫,自立課程。庚申(1860)歸湘,主講城南,隸課仍無間斷,而于《禮器》《張遷》兩碑用功尤深,各臨百通。此衡方碑書于壬戌(1862)十二月,乃臨張遷百通后所臨者,未及數(shù)本,次年正月即作嶺南之游,七月始?xì)w,嗣后筋力漸衰,從游諸生日益眾,校藝不遑,隸課亦因之少綴矣?!?/p>

            在長沙城南書院,何紹基以“勤”勖勉師生,循循善誘,深受時人敬仰。曾有一次,一個青年拜他為師,學(xué)了一年,自以為學(xué)得很好了,便向老師告別。何紹基取出一只匣子說:“這只匣子里有我多年心血的結(jié)晶,送給你作個紀(jì)念吧!”青年急著走,接過匣子顧不上打開看看,拜謝了老師,就上路了。匣子真重,青年走了兩三里地,不覺汗流浹背,心生詫異,以為老師給自己施了什么魔法,便打開匣子來看,只見里面裝的盡是磨穿了的硯臺。他恍然大悟,于是又回到了老師的身邊,繼續(xù)勤學(xué)苦練。

            女兒出嫁時,何紹基送了一只箱子。滿心歡喜的家人以為定是貴重物品,打開一看,只見箱底的紅紙上寫著一個“勤”字,其他什么也沒有。眾人皆大惑不解,惟有女兒和女婿明白其意,將這“勤”字銘記在心!

            受父親何凌漢的影響,何紹基學(xué)書最初是由顏體入手。除了顏體楷書外,他對《爭座位帖》用功尤深,不斷臨習(xí),得益頗豐,便形成了其早期風(fēng)格,自稱會試時“廷對策亦以顏法書之,為長文襄、阮文達兩師相及程春海侍郎師所激賞” 。但他并不因此滿足,仍不斷探索,試圖有新的建樹。年輕時隨父宦游及屢次回湖南參加科舉考試,20年間往返南北,所經(jīng)之處,無不以訪古拓碑為事,廣泛交結(jié)倡導(dǎo)北碑的學(xué)者書家,遂轉(zhuǎn)而喜好北碑。他學(xué)碑舉張引篆、隸意趣入楷書,有詩句云:“肄書搜盡北朝碑,楷法原從隸法遺?!庇谑菚w逐漸轉(zhuǎn)變,并成為繼阮元之后在堅持走碑學(xué)道路,不僅的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中不斷努力進行探索的書家之一。

            何紹基為能在碑學(xué)書法上獨樹一幟,創(chuàng)作出有別于前人的自家書體,進行了多方面的創(chuàng)意嘗試。不僅在金石碑文、各體書法上下功夫,就是在執(zhí)筆方法和擇筆用紙上,都別出心裁、十分講究。他在跋《張玄墓志》時說:“每一臨寫,必回腕高懸,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約不及半,汗浹衣襦也?!边@種特殊的執(zhí)筆方法就是“懸臂回腕法”,即高懸臂肘,臂與腕平,然后回腕,做到通身力到,腕平鋒正。他這種獨特而艱難的書寫姿勢,手臂運動的方向、角度、壓力特殊的方式和揮運幅度,使其書法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趣味。

            三、書法成就

            綜觀何紹基的書法藝術(shù),融帖學(xué)、碑學(xué)于一體,書體技法全面,楷書、行草、隸書、篆書都各具特色。其早期書法多為顏體,以后書體漸參入碑趣,于縱橫欹斜中見規(guī)矩,恣肆中透秀逸之氣。后期則多取篆、隸之意,這時的書法風(fēng)貌獨具,將行楷、隸書、篆書融為一體,字體渾厚雄重,獨創(chuàng)一格。

            楷書:力厚骨勁。在楷書方面,何紹基早年研習(xí)顏真卿書體,對顏體的研究有極深的造詣,為其書體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同時,他對歐陽通《道因碑》的喜愛,不亞于對顏書的迷戀,對《張黑女墓志》的偏好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便更有益于其楷書內(nèi)涵的豐富。如楷書聯(lián)“乘興遣畫滄州趣,濟世宜引英俊人”,是在顏體中融入了歐字,書體雄健厚重,早期書作特征明顯。而楷書八言聯(lián):“典冊法書眾英聚集,紫芝朱草太平機關(guān)”,氣勢宏偉,力能扛鼎,純用顏體書風(fēng)完成,已沒有歐字的痕跡,是其壯年期的榜書力作。《鄭海藏先生書法抉微》評清人學(xué)顏體道:“錢南園得其體,伊墨卿得其理,何子貞得其意,翁常熟得其骨,劉石庵得其韻?!贝苏擃H為精辟。何紹基所得的“意”既顏體的深蓄內(nèi)涵。《霋岳樓筆談》稱他:“小真書由《麻姑壇》入《黃庭》《樂毅論》,神和氣厚,視劉文清之取姿養(yǎng)勢者黨乎遠矣。”他的楷書《小字麻姑山仙記》,功力深厚,亦是其楷書中的代表作。從何紹基傳世的楷書作品來看,其結(jié)體橫平豎直,整齊凝練,力厚骨勁,氣蒼韻遒,金石味極濃。這種書體風(fēng)貌,是其青壯年接受碑學(xué)思想后,對歐陽通的《道因碑》評價尤高,臨習(xí)亦勤;與此同時,對《張黑女墓志》特別用心揣摩,深悟其奧,得諸碑精髓所致。而他的楷書中那種藏鋒行筆,筆道較園的特點,則吸收了顏體的養(yǎng)分,遂將歐陽通與顏真卿熔于一爐。這樣,便形成了其獨具風(fēng)貌的楷書體勢。正如近代書畫家曾熙(1861——1930年)所述:“蝯叟從三代兩漢包舉無遺,取其精意入楷,其腕之空取《黑女》,力之厚取平原,鋒之險取蘭臺,故能獨有千古?!?/p>

            行草:沉雄峭拔。何紹基的行草以其獨道的性情、超強的包容性而廣為書家稱道。他的行草書代表了其書法的最高成就,亦使其書學(xué)的思想和理念在此得以充分展現(xiàn)。他沒有承襲傳統(tǒng)帖學(xué)老路,而是融北碑和帖學(xué)于一體。他宗顏真卿的《爭座位帖》《祭侄稿》《裴將軍詩》和李邕的《麓山寺碑》。以顏書為基礎(chǔ),融入秦漢篆隸和北魏碑刻的筆法,從形體、筆法等方面大膽突破而最終取得成功。即在行草方面,求得“老辣”“蒼勁”的筆法和借助回腕法制造“生”的意趣,進而獨創(chuàng)一格。其特點是用筆飛動騰躍,起伏跌宕,造成點畫方圓交錯,線條粗細(xì)相間,尤注重整體的章法布白,講究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guān)系,疏密錯綜有序,天然質(zhì)樸,體現(xiàn)其在藝術(shù)上的造詣之深。正如《清稗類鈔》評論:“子貞太史工書,早年仿北碑,得玄女碑寶之,故以名其室。通籍后始學(xué)魯公(顏真卿),懸腕作藏鋒書,日課五百字,大如碗,橫及篆隸。晚更好摹率更(歐陽詢),故其書沈雄而峭拔。行書尤于恣肆中見逸氣,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壯士斗力,筋骨涌現(xiàn);忽又如銜環(huán)勒馬,意態(tài)超然,非精究四體熟諳八法,無以領(lǐng)其妙也。何紹基的傳世墨跡中,行書最多,也最有特色,僅書聯(lián)以數(shù)千計,且句無雷同,體現(xiàn)其不僅書藝精湛,而且語句絕妙,是其詩文才學(xué)的顯現(xiàn)。如行書七言聯(lián):“室無長物堆黃卷,庭有清陰滿綠蘿”,是其自身的寫照,此聯(lián)在書法上得力于顏真卿,旁及歐陽詢、李邕,并參以《張黑女》,體勢遒勁,峻拔流動,將篆隸融會于行書之中,別具風(fēng)格。又如他的行書節(jié)黃庭堅《跋與張載熙書卷后》軸,用筆灑脫自然,挺秀雄沈,有篆籀意。以其用筆老辣,履險如夷,當(dāng)為其行書中的精品。

            隸書:古樸茂厚。何紹基專習(xí)隸書時期大約是從六十歲左右開始的。在濟南樂源書院、長沙城南書院等期間里,不間斷地遍臨漢代名碑古本,尤以《張遷》《禮器》二碑用功最深,各臨百通。就是外出途中,都將碑本揣在懷中,閑余拿出來研讀。后來又臨有《西陜頌》《乙瑛》《史晨》《曹全》《衡方》《石門頌》《華山》《武榮》等諸碑,并有大量墨跡傳世,為后學(xué)者留下了珍貴的墨寶。而這些超出常人的勤奮用功,彌補了起步較晚(專習(xí)隸書)的不足。何紹基通過綜合清代各家隸書創(chuàng)作之長,寫出了既有深厚的漢碑功底,又具有個性意趣的超逸多姿的新書體。他的隸書,無論是當(dāng)時,還是后來,都得到了眾多書家的稱贊。近代書家譚澤闿評其為“蝯叟致力于漢隸至勤,東京諸碑臨寫殆遍,六朝而后言八分,無能過者?!焙谓B基隸書頗具深度和系統(tǒng)性,其源于《張遷》,而于漢碑無所不習(xí),見聞既廣,用功尤勤,浸淫所致,風(fēng)貌自成。從其所臨大量碑文來看,書體是自己的筆法,所具有的是漢隸的神韻,如隸書八言聯(lián):“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時賢士皆從之游”,寓流動于平正,藏精巧于古拙,舉重若輕,游刃有余,落筆灑脫,皆隨意而自然,觀賞此書,自覺有清雅之氣。再看他的隸書節(jié)韓愈《進學(xué)解》語橫批,婉和韻雅,古茂撲厚,運筆園渾,筆道灑脫空靈、峻逸。其“顫筆”拙厚有趣,點劃間筆斷意連,無做作之氣。章法上,虛實相間,字與字雖無牽連之筆,卻使人感到氣勢緊密,生動耐觀。

            篆書:遒峻凝重。清代中期金石、文字學(xué)的復(fù)興,為篆書書法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風(fēng)氣基礎(chǔ)。”精通書法藝術(shù)各種體勢的何紹基,在篆書方面有獨道之處。其早年對金石篆刻頗為嗜好,如同他曾學(xué)過繪畫一樣,也曾治過印,且下過功夫,只是不輕易作而已,所以在繪畫、治印方面的傳世作品極少。其在篆書方面取法更高古,所臨過的金文不下二十種,著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鍾》《楚公鍾》《叔邦父簠》《蔡簋》等。揣摩其作品,可知其篆書出自周秦籀篆,用筆蒼勁,注重氣韻,不以分布為工,而以圓潤婉遒見長,筆墨古拙而有奇趣。字形不計工拙妍丑,而追求點劃上遒峻凝重,使其錯落參差的字形別有天地。并能將行書筆意納入篆法,用筆也并非一概中鋒,而是方園尖扁俱全,神融筆暢,雄健質(zhì)樸。進而一改以往小篆以靜為主的面貌,形成靜中有動,動靜結(jié)合的新體勢。《霋岳樓筆談》稱何紹基的篆書:“所臨三代鼎彝款識,皆自出機抒,興致時遇紙則書,神融筆暢,妙緒環(huán)生,移其法以寫小篆,遂爾天機洋溢,獨得仙證?!焙谓B基臨習(xí)三代、秦漢、六朝篆籀,不是一味地全盤照臨,而是如同學(xué)隸臨碑一樣,“或取其神,或取其韻,或取其度,或取其勢,或取其用筆,或取其行氣,或取其結(jié)構(gòu)分布,當(dāng)其有所取,則臨寫時之精神,專注于某一端”。所寫出的篆書,看不出是出自何體,但又總覺得有來歷,這就是他與眾不同的學(xué)書法。他就是采取這種“欲先分之以究其極,然后合之以匯其歸”的方法,從而使他學(xué)古能入能出,最終在書法上達到立宗開派的目的。

            四、后世影響

            因為在清代“書道中興”時期的杰出成就,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后,“何體”的傳人亦不乏前赴后繼者,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不滅的痕跡,何紹基的書學(xué)創(chuàng)新對后世書壇以及湖湘文化均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近人裴景福在《壯陶閣書畫錄》里,著錄了三件何紹基的書法作品,分別為《何蝯叟行楷小卷》《何蝯叟楷書赤壁賦二賦冊》和《何蝯叟書太上虛皇卷》,其中著錄《何蝯叟楷書赤壁賦二賦冊》時,裴氏這樣描述:“壬子夏,滬上晤何詩孫,偶話及此冊,詩孫曰:咸豐丙辰,先祖在濟南楷書赤壁二冊,又書某冊,均極得意。一賜長孫維樸,一賜長女,即后嫁吳氏姑也。越日,山東布政使旗籍某公來謁先祖,出二冊示之,某公求二賦冊,長跪不起,而家堅執(zhí)不允,迫不得已,乃以賜維樸一冊予之,始息。先祖生平書赤壁二賦,僅此一冊云云。詩孫言賜彼某書布政公某名甚詳,余忘之矣,睫庵?!敝v到自己在1912年與何紹基長孫何維樸在上海見面,談及《赤壁二賦冊》的流傳過程,極富故事性:在咸豐六年(1856),何紹基在濟南書《赤壁賦》二冊,分賜何維樸及何紹基長女。后山東某布政使來訪,獲見二冊,以長跪相挾,堅持要求收藏。何紹基先是不允,后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將賜給何維樸的一冊給布政使,是時何維樸十四歲,現(xiàn)場親眼所見,后告知裴氏。據(jù)此,可以略窺何紹基書法在當(dāng)時為人所喜好的程度。

            湘軍統(tǒng)帥曾國藩,與何紹基家族早有交情,兩家在京城里住得很近,交往頻繁。何紹基父親何凌漢去世的當(dāng)天早上,曾國藩還在何家用過早膳。他在寫給家人的信札中說:“何仙槎年伯于二月初五日溘逝。是日男在何家早飯,并未聞其大病,不數(shù)刻而兇音至矣?!痹鴩贻p何紹基12歲,剛開始交往時頗為謹(jǐn)慎而卑謙。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初八日晚,何紹基到曾國藩處談詩,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聞譽,心忡忡,幾不自持”;多次交往后,方越來越默契,甚至有時“與何子貞談字,其精妙處,無一不合,其談詩尤最符契”。曾國藩漸漸領(lǐng)悟到,書法應(yīng)表現(xiàn)出“大氣鼓蕩,脈絡(luò)周通,潛心內(nèi)轉(zhuǎn)”的神氣,把書法與天地自然之道等量齊觀,這點也得到何紹基的認(rèn)可。雖然從曾國藩所存墨跡來看,未見其取法何紹基風(fēng)神,而是從歐陽詢以及趙孟頫等人出。但能獲其如此贊譽,可見何紹基其時在書壇定有卓絕建樹。與曾國藩并稱“晚清四大名臣”的左宗棠,其筆法受何紹基的影響就很明顯,無論行書、篆書,皆染何氏形神。

            曾國藩府上有一幕僚王闿運,就是齊白石口中常提到的“湘綺師”,是湖湘一帶的巨儒,與何紹基雖相差30余歲,但卻經(jīng)常一起討論詩詞與書法雅事。王闿運習(xí)書初學(xué)歐體,后專攻北碑,這與何紹基的倡導(dǎo)以及當(dāng)時碑學(xué)之風(fēng)的暢行相一致,且王的點劃與運筆之間,又頗顯何書的清韻。王闿運的條屏,與何紹基“生宣+長鋒羊毫+飽墨”的書寫習(xí)慣非常相似,受其影響很深。其子弟眾多子,譚延闿、譚澤闿、夏午詒、楊度均出其門下,書法也受老師和時風(fēng)影響,多學(xué)何紹基筆意。民初“南曾北李”之曾熙、李瑞清,包括齊白石、舒同,他們的書法,也都從不同角度傳自何紹基。

            譚氏一門為湖湘旺族,兄弟之中惟譚延闿、譚澤闿在書法領(lǐng)域造詣頗深。譚延闿的學(xué)書之路,始于兩代帝師翁同龢,之后借劉墉、錢灃、何紹基,直追顏真卿。他曾說:“劉、翁、錢、何為有清四大家,不可不觀其通。”譚澤闿的習(xí)書經(jīng)歷與其兄相同,因鐘情翰墨,后成為專業(yè)書家。他曾專力購藏錢灃、劉墉、何紹基、翁同龢?biāo)募曳〞_千余件,為海內(nèi)收藏四家墨跡之最。1950年代,譚氏后人將其藏書樓“天隨閣”中所遺文物全部捐獻,遂入湖南省博物館珍藏,成為該館藏何紹基作品的重要來源。

            譚氏兄弟與時稱“南曾北李”的曾熙、李瑞清相交好,而曾、李的篆書受何紹基的影響則顯而易見。在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何紹基作《泉山墓表》中,就題有李瑞清、李瑞荃兄弟的長跋。其中李瑞清跋曰:“今世碑學(xué)盛行,言碑者喜尊包(世臣)說,康有為言新學(xué)亦好談書,然多竊包說,惟言隸能推崇墨卿(伊秉綬)而不言何貞翁,蓋亦繇耳食耳……本朝隸書余尊伊(秉綬)、何(紹基)。何得其神,伊得其體,它皆別派。”言語之間,盡顯對何紹基的推崇。

            李瑞清雖為江西人,但其父在湖南為官三十載,因此他自幼居住在長沙,熟睹湖湘文化之風(fēng),故也可將其列入湖南書家。他的篆書,在何紹基艱澀遒勁的基礎(chǔ)上,更強調(diào)了顫筆的動作,點畫凝重而有鈍厚遲澀之趣。

            曾熙與李瑞清是摯友,早年同朝為官,放棄仕途后又同鬻字于滬。他因致力于《瘞鶴銘》等南朝刻石而兼取二王、鐘繇之跡,故號曰“南宗”。他的書法學(xué)魏碑而能得秀雅婉麗之美,又能以碑入帖,饒有晉人疏朗秀逸的風(fēng)度。曾熙的篆書與隸書皆受何紹基影響,康有為還曾以他的八分書相比何紹基。此外,何紹基對《張黑女墓志》的推崇也深深影響了李、曾二人。他們常常臨寫,以致此碑中的點畫形態(tài)、字形體勢乃至轉(zhuǎn)折挑剔均能得其三昧,堪稱神似。

            清末民初何紹基的書風(fēng)在湖湘一帶乃是主流。湖南省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大字榜書——《安得壯哉楷書七言聯(lián)》,是何紹基為當(dāng)時的岳麓書院山長歐陽坦齋而作。歐陽坦齋比何紹基年長33歲,他與何家是姻親,何紹基算是他的子侄輩。嘉慶二十三年(1818)歐陽坦齋出任岳麓書院山長,此后連續(xù)掌教達27年之久,經(jīng)世之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皆出其門下。他非常欣賞何紹基的書法,乃至自己父母合葬墓的墓志都請何紹基書寫。何紹基對這位湖湘教育界的泰斗也是充滿欽佩之情,所以在他70歲大壽之際,集杜甫句,寫下這幅對聯(lián)送作壽禮。

            岳麓書院歷經(jīng)千年而弦歌不絕,自北宋興建至清朝末年,可謂學(xué)脈延綿,是湖湘文化得以承繼的重要原因。老師的喜好,對于學(xué)生而言無疑也是一種浸染。從這層關(guān)系來看,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曾國藩會評價何紹基的書法“必傳千古”,左宗棠的字也盡顯“何體”神髓。而在他們之后的眾多湖湘子弟,書法則多從“何體”出。

            曾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的翁同龢,對于何字可謂推崇備至。從他存世的日記可知,每次見到何紹基的墨跡,其欣喜之情都溢于言表。同治元年(1862)十月,翁同龢從琉璃廠借得有何紹基題字的《楊忠烈公三札卷》,回家后細(xì)細(xì)品讀,并在日記中完整記錄了子貞跋語,前后共計 670 字。這在翁氏每日簡短精煉的日記中極為少有。光緒二十六年四月十三日,他還將所藏劉墉的《海印發(fā)光卷》與人換得何紹基的《雜字帖》。盡管翁同龢已對這位“濃墨宰相”青睞有加,但在摯愛面前,也難免褪色幾分,孰重孰輕,一眼便知。

            蘇州知府吳云與何紹基相交20余年,十分傾慕其書法。他在給吳大澂的一封信中提及,“平生師友兼資者,一蝯叟,一校邠(晚清思想家馮桂芬)”。還說,“貞兄書名蓋世,詩文、經(jīng)學(xué)以及金石題跋莫不工妙,在國朝當(dāng)推第一流人物”。由于對何紹基的激賞,吳云也在有意無意間模仿何的筆意。吳云與何紹基二人脾氣相投,且慷慨互助。吳因未得《張遷碑》善本而抱憾,何便將自己收藏的拓本贈之。何喜好遍臨名碑佳帖,吳便傾其所藏相示。何紹基還時常為吳云所藏書畫題跋,文章皆收錄于《東洲草堂詩鈔》書中。

            永州知府楊翰與何紹基是莫逆之交,在其《息柯雜著》中對何紹基予以極高評價。稱其書“專從顏清臣問津,積數(shù)十年功力,探源篆隸,入神化境,晚年尤自課甚勤,摹《衡興祖》《張公方》多本,神與跡化,數(shù)百年書法于斯一振”(李放《皇清書史》中一)。楊翰外補前,在國史館與何紹基共事。何紹基長于楊翰13歲,兩人交往密切,誼兼師友,皆癡迷于金石。嘗跋山涉水,不畏險阻,為尋得一石、拓得一碑為樂,其興趣、雅好無不雷同。楊翰于咸豐八年出任永州知府,至同治三年始遷辰沅,在永州七載有余,其熱衷拓碑訪古,修葺先賢名勝古跡,使多處人文景觀煥然一新,深受士民稱頌。何紹基后兩次還鄉(xiāng),楊翰全程陪同,游浯溪、朝陽巖、九嶷山,直至桂林、陽逆等地。密切的關(guān)系,讓楊翰耳濡目染,書法與何書一脈相承,如出一轍。畫史稱其“考據(jù)金石,討論書、畫,文詞詩歌,靡不精能,仿王宸小品,筆意恬雅,皴染有松秀,有出藍之美,得何紹基書法,幾可亂真。在師法何紹基行書時,其行筆運墨能夠心意相通,運用自如,入其妙境。只有當(dāng)仔細(xì)比較兩人的作品時,才能發(fā)現(xiàn)二者在結(jié)體、章法、墨法、節(jié)奏上的細(xì)微區(qū)別。

            有人民藝術(shù)家之稱的齊白石也學(xué)何紹基。白石老人在作畫上講究“掃除凡格”,于書法也是力能扛鼎。行書與篆書為其所擅,行書得李北海瘦勁欹側(cè)之勢,又兼得金農(nóng)與二爨的粗重率真;篆書不同于清代碑學(xué)崇尚者所書篆體的遒峻凝重,他的篆書得力于他的刻印,所謂“書從印出”。然而,世人多知齊白石大寫意繪畫的酣暢淋漓,又知白石書法的犀利古拙,卻鮮知其在40歲前,竟也寫得一筆流暢的“何體”行書。根據(jù)齊白石追憶所載,“我起初寫字,學(xué)的館閣體,到了韶塘胡家讀書以后,看到了沁園、少蕃兩位老師,寫的都是道光間我們湖南道州何紹基一體的字,我也跟著他們學(xué)了?!保ā栋资先俗允觥罚?/p>

            沁園,即胡沁園,是齊白石早年的恩師,對齊有知遇之恩。齊白石稱他為“平生第一知己。”少蕃,即陳少蕃,受聘于胡沁園的“藕花吟館”,教授齊白石詩文。齊白石的名(璜)號(瀕生),以及享譽后世的“白石山人”別號,正是此二人所取。齊白石早年受二師影響,臨寫“何體”直入化境。原歐陽濂所藏“松陰梅影”七言聯(lián),以及湖南省博物館所藏行書七絕立軸等是其中代表。

            另外,中國書協(xié)第一任主席舒同,出入古人且自成一家,開創(chuàng)“舒體”,人稱“七分半書”,即楷、行、草、隸、篆、顏、柳各取一分,何紹基取半分。舒同的字,根植于顏體,又吸取、擴展了何紹基的筆勢,如彎弓盤龍、百轉(zhuǎn)千回。

            為加強紀(jì)念和弘揚何紹基書法藝術(shù),道縣東門村何紹基故里古建筑群已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其傳世作品在永州市博物館、美術(shù)館和道縣多有收藏并展示。

            相關(guān)政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dāng)前頁
            - 國家部委網(wǎng)站 -
            - 市州政府網(wǎng)站-
            - 省直單位網(wǎng)站 -
            - 縣區(qū)網(wǎng)站 -
            - 市直部門網(wǎng)站 -
            關(guān)于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鄭重聲明|網(wǎng)站地圖

            主 辦: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 辦:永州市數(shù)據(jù)局(永州市行政審批服務(wù)局)
            網(wǎng)站標(biāo)識碼:4311000024    版權(quán)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wǎng)站
            備案序號:湘ICP備05009375號    湘公網(wǎng)安備 43110302000125號
            E-mail:yzcity@163.com    
            聯(lián)系電話:0746-8379670(受理網(wǎng)站建設(shè)維護,報錯和不良信息舉報等相關(guān)事宜)    

          2. 湖南省人民
            政府網(wǎng)
          3. 永州市人民
            政府網(wǎng)
          4. 三湘e監(jiān)督
          5. 監(jiān)督一點通
          6. 無標(biāo)題文檔